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今天体育世界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陈招娣女儿,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 2、陈招娣女儿被力荐打排球,继承母亲衣钵,陈果断拒绝:她身体不好
- 3、老女排队员谁去世了
- 4、女排将军陈招娣:为中国拿下5连冠,去世后郎平、郑海霞前来悼念
- 5、陈招娣的生命最后半个月,一向坚强的她和女儿说:要不别治了
- 6、陈招娣怎么死的
本文目录导航:
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
优质回答中国女排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自上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是顶尖的国际球队。今天的中国女排依然会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
中国的灵魂女排就是郎平教练,从球员期到教练期。但在球员时期,中国女排的关键人物不仅仅是郎平还有陈招娣。
陈招娣:绝望的三郎太在“独臂”比赛中,中国女排“助推器”冲出亚洲
中国/克洛克-1/精神的创始人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
说到陈招娣,可能现在的球迷都不是很熟悉,但是一直关注排球的老球迷肯定很熟悉。陈招娣生于1955年,中国女排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争夺世界冠军。陈招娣在这个时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是中国的功勋勇士女排。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女排先后获得亚锦赛、世界杯和亚运会冠军,陈招娣是球队的核心球员。
1972年,18岁的陈招娣先后进入杭州业余体校和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她才华出众,通过专业系统的实践,进步神速。1973年,陈招娣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4年,技术出众的陈招娣,自然进入八一女排,在国内比赛中崭露头角。很快,她就赢得了国家队的青睐。1976年,陈招娣被招入国家队训练。
陈招娣他们进国家队的时期就是中国女排崛起的时期。他们开始走出亚洲,决心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1977年中国/克洛克-1/获得世界杯第四名,1978年世锦赛第六名,亚运会亚军。在此期间,女排并没有显示出世界霸权的边缘。
幸运的是,当时的中国女排自上而下都有着顽强的斗志,发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久,中国女排在1979年亚锦赛上夺得亚锦赛冠军。从此,中国女排达到了巅峰。1981年,陈招娣被调任领队位置,同年世界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变成教练
1982年,陈招娣率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锦赛和亚运会冠军。中国女排开始确立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1983年,陈招娣开始逐渐转型。
陈招娣不仅排球技术娴熟,还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才。1983年成为“八一”女排副政委,为陈招娣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86年,陈招娣成为国家青年队主教练,晋升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继续当教练。
严格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女排精神
纵观陈招娣,排球生涯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自律。女排、陈招娣的训练后总是多练一点,也是在和自己较劲。除了刻苦训练,陈招娣顽强的战斗风格也是推动她成功的重要因素,她的“独臂”比赛故事至今回味无穷。
那是1978年,当陈招娣完成国家队训练任务,8月1日重返国家比赛时,陈招娣伤了左臂。1979年陈招娣征战亚冠,与一家日本俱乐部比赛。当她封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她意外受伤,桡骨骨折。但是,背后还是有博弈的。经过两个月的自我修炼,陈招娣还没恢复就匆匆赶回来了。她用绷带抬起左臂,单手完成了比赛。
陈招娣这体现了女排的精神和一个解放军顽强的作风。很多人说文艺兵和运动兵没有真正的军事精神,但是从陈招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
后来有人问陈招娣什么是女排灵,陈招娣说这个:
“热爱事业,团结协作,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永远坚持到最后一刻。个人实力不强,集体实力才是真正的强,为理想而努力!”
从陈招娣,的回答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运动员,为了成绩可以付出一切。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值得学习。
球场上,陈招娣充满技巧和激情。她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和带动队友。1981年世界杯,陈招娣因为抢到一个传球,不小心撞到队友,伤了腰。她没有选择结束,而是带着伤继续战斗。直到拿了冠军,陈招娣都痛得受不了。最后她依靠队友把她送上了领奖台。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陈招娣。
解放军也肯定了陈招娣。2006年,陈招娣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其实在陈招娣因病被解除教练职务后,他担任过很多文职职务。陈招娣先后担任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治部副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对于这些任命和工作,陈招娣总是尽职尽责,很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我国也善待这位功勋运动员。
对于国家的奖项和爱情,陈招娣这样说:
“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着追求,当将军是军人的光荣梦想,那么现在,我的梦想真的实现了。然而,对我个人来说,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与疾病抗争,为逝去而遗憾
世事无常,但如此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却饱受病痛折磨。面对疾病,即使是像陈招娣这样强壮的男人,最终也是输了。2013年4月1日陈招娣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进行了及时抢救,但最终未能保留陈招娣的生命。
对于陈招娣,业内人士都很后悔,国家排水管理中心这样评价:
陈招娣为中国女排夺得世界五连冠、传承“顽强拼搏”精神、形成中国女排“全面、快速、灵活、多变”的技战术特点做出了巨大贡献。陈招娣同志是军队中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兵,她的英年早逝是国家排球界的一大损失。
纵观陈招娣,这是一个没有遗憾的辉煌人生。人生的意义不应该用时间来衡量,而应该用深度来衡量。毫无疑问,陈招娣亲手打造了女排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女排精神。正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中国女排才有了现在的世界地位。
陈招娣女儿被力荐打排球,继承母亲衣钵,陈果断拒绝:她身体不好
优质回答 她是曾经激励过一个时代人民的中国女将,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精神的代表, 人人都知“铁榔头”郎平,可她作为“拼命三娘”却让郎平对其佩服不已。
纵观她的人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奋起拼搏的一生,不论是中年顶住万重压力为国出征,还是晚年不顾身体安危刻苦训练,她都是中国女排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有她“拼命三娘”, 而当她逝去,也终究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缅怀与送行。
她就是老女排国手陈招娣。
彼时清明雨落,人们还沉寂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时,体坛却又传来新的噩耗。
2013年4月1日,曾任中国女排任主力接应二传、随队两获世界冠军的上将陈招娣因病去世,年仅58岁,成为了创下五连冠辉煌的女排队员中最早离世的那一位。
就在昨天早上,陈招娣的女儿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回答了众多关心的网友们最近母亲的情况,网名为“加菲猫小猫”的她说道: “这次住院已经44天了,从开始的状态到现在,我越来越无法接受,我不想去面对,但是我必须要面对、接受,现在只希望有奇迹发生,妈妈加油,我爱你。”
然而天不遂人愿,陈招娣的女儿最终也没能等来奇迹,等来的,只有一张冰冷的病危通知书。
几天后,在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后,陈招娣的女儿为母亲举办了葬礼。
陈招娣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在葬礼开始之前,礼堂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六百多人,这其中小部分都是陈招娣的球迷,而更多的,则是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
他们队伍整齐,明明没有任何组织者,却显得那样有序,人们或是举着陈招娣的画像,或是拉着悼念的横幅, 各自悲伤地站立着,凝望着礼堂的方向,现场安静地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清楚。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也都开始陆续来到现场。
在这群人当中,女篮队员郑海霞、陈招娣昔日的队友郎平和孙晋芳也都在其中。
体坛中的巾帼英雄们聚集于此,原本是一件极为稀奇且令人兴奋的大事,然而现场的所有人却都没有流露出激动的情绪,反而担忧地看向这几人。
在礼堂的大门外,陈招娣曾经的老教练袁伟民将花圈郑重地摆好,花圈之上,是袁伟民和陈招娣昔日所有的战友为她写的悼词: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直到十点钟仪式开始前,袁伟民教练都一直眼底含泪,在队伍的最前方如同标杆般挺拔地站立着,直盯着礼堂的门口。
等到仪式开始,袁伟民立刻小声提醒道所有的队员: “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 随后便第一个来到陈招娣的棺椁前,低下头颅与其长长地做了告别。
在袁伟民眼里,陈招娣一直都是队伍中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每当集合训练,她也总是队伍的急先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次次不掉队、回回不偷懒的人,居然这次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掉队了”。
然而袁伟民也清楚,像是陈招娣这样一个努力的人,想来也已经是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拼尽自己的全力了。
陈招娣是在1976年被选入袁伟民执教的女排队伍的,彼时她还是一个瘦小黝黑的21岁姑娘,无论是身形还是外貌,放在队员堆里都是最容易隐形的那个人。
袁伟民回忆,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姑娘非同一般,是在一天练球后。
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刚刚做完日常联系,白色的排球洒得满地都是,女孩子们浑身已经被汗水浸透,正在一个个弯腰捡球准备回去休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教练的袁伟民喊了一句: “谁还想再加练一会儿?”
一瞬间所有的姑娘都把头低了下去,就在袁伟民也觉得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有些好笑的时候,一个柳眉星目的年轻姑娘抬起头来与袁伟民四目相对,说道: “教练,我想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也就因此对这位不怕吃苦的小姑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知道了她就是来自西子湖畔的陈招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杭州姑娘。
这段经历在后来,甚至被写成了文章编入了初中的语文教学课本,陈招娣也因此被无数中学生视作了勤劳的楷模。
陈招娣1955年出生,从小就练习排球,15岁被选入了浙江省队, 凭借着自己的彪悍霸道的球风以及勤劳顽强的性格,1976年时才被选入了袁伟民主教的国家女排。陈招娣曾经回忆自己在浙江女排时的生活,一度感慨异常。
当时在加入浙江队的第二年,陈招娣就被召集到了北京进行集训,北京的条件更加艰苦,不仅每天训练量更大,伙食费也从在浙江时候的1块8变成了1块。
作为南方人的陈招娣吃不惯食堂供应的饭菜,每天只能啃馒头,长此以往患上了贫血,成绩也是飞速下滑。
陈招娣内心惭愧又慌张,不敢和任何人说这件事, 直到当时的教练吴中量询问其是否最近有困难时,陈招娣才哭得稀里哗啦,向教练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而那时候的陈招娣也不过才16岁。
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孩子,每天吃着馒头,做着高强度训练,却从来不肯将自己的委屈向旁人诉说,这时候的陈招娣就已经有了一股韧劲: 遇到苦难,就一定会咬牙坚持下去,永不退缩。
而这股韧劲,被袁伟民发现后,就被更加巧妙地运用到了排球训练当中。
在练习过程中,袁伟民经常给陈招娣设置一个目标,每当陈招娣想要气馁或者放弃的时候,袁伟民就不停地提醒她还没完成任务,不服输的陈招娣总是不忍心放弃,一来二去,她的技术和水平也就不断地提高。
而除了排球技术,袁伟民教给陈招娣的,还有许多人生的哲理。
“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的时候你怎么能看见呢?
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球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队丢了分。比赛后,袁指导就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袁伟民的指导和陈招娣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1981年,重组归来的中国女排在陈招娣等人的带领下顺利进入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并首次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冠军,华丽地开启了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五连冠时代。
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世界杯决赛的前夕,陈招娣就已经因为赛前训练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就连下床走路都难以做到。袁伟民当时来到她的房间,坐在床头问她: “晚上比赛能不能上?”
陈招娣果断回答: “当然,没问题,我肯定能上!”
比赛结束,陈招娣却连领奖台都上不去,最后回休息室都是自己的室友郎平背回去的。
当时陈招娣的腰伤已经相当严重,然而她依旧不顾医生的劝阻,在自己所热爱的排球场上奋斗了两年。
直到1983年才从女排队员这一岗位上退役,由于陈招娣在排球场和体坛上的优秀表现,她顺利当选为了人大代表,转入了八一 体育 工作大队女子排球队担任副政委。
3年后担任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赖亚文、崔永梅、毛武扬和李云武等优秀运动员都是她的门生。
每当队伍里有年轻人想要偷懒懈怠,就又会想起陈招娣当年高龄负伤上战场的坚韧精神,自然也就不敢懈怠,只能继续努力了。
然而似乎命运总是有意要磋磨这个“拼命三娘”,1988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陈招娣被查出了直肠癌。
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个噩耗,然而陈招娣却似乎将生老病死都看得十分乐观,她说: “后来在肿瘤医院请专家做的手术,那个专家水平很高做得也很成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硬是没有让我改道(在体外‘吊粪袋’)。真的很幸运!”
手术一共进行了两次,身体状况刚刚有所好转,陈招娣就又回到了排球赛场上,当起了中国女排的领队,带领着当时处于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1991年世界杯上再次夺冠,再次辉煌!
卸任领队之后,陈招娣又回到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工作,并在2006年晋升为了少将。
职业生涯精彩,陈招娣的个人生活也是榜样般的存在。
“ 健康 是一,其他是零!” 这就是陈招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于自己的女儿,陈招娣也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
陈招娣工作忙碌,母女俩不经常见面,就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聊天,有些话女儿不愿意和自己倾诉,陈招娣也不会有意深究,而是尊重女儿的意愿。
曾经有人力荐陈招娣的女儿去打排球,继承母亲的“衣钵”,然而陈招娣却果断拒绝了: “她身体不太好,小时候又得过心肌炎,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训练。”
最终,陈招娣的女儿选择了读书作为自己的成才方式,并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女儿爱学习的性格也是由于陈招娣的影响。
在里约奥运会过后,郭晨还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为特殊的见证人,参与拍摄了陈招娣档案展厅的纪录片《中国相册》。
在陈招娣去世之后,绍兴档案馆曾经多次向她请求将陈招娣的遗物拉回绍兴展厅保存,郭晨都是第一时间拒绝的,直到后来父亲对其进行了劝说,郭晨才答应了送母亲的遗物回到故里。现如今见到档案馆里母亲的遗物被保存地如此完整,郭晨也终于放下心来。
不仅如此,2020年,郭晨又再次受邀参与了一档名为《那一天》的节目,在节目中,郭晨含泪回忆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将陈招娣的故事讲述给千千万万的新生代们听,足以见得母女情分之深。
对于陈招娣来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年轻时候将大多数的时间都拿来打排球了,而没有读过多少书。
因此,在她晚年退休后,刻苦学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进修班,完成了自己读书的梦想。
对于自己的 娱乐 活动,陈招娣说: “我也很喜欢玩,除了因为我的腰不好,不能滑雪、滑冰以外,其他的项目我都很喜欢。没事在家时,我愿意看看文艺节目,毕竟自己是分管文体工作的。
也爱看韩剧,像《看了又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闲下来时,我喜欢和曹慧英、陈亚琼、郎平等老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陈招娣与郎平也的确是感情深厚,两人师出同门,又曾为室友,可以说是即为战友,也是朋友,在陈招娣的葬礼上,一向以冷面无情著称的“铁榔头”郎平更是哭得不成样子,对其说道: “这辈子我们是好姐妹,来世我们也要做好姐妹。”
而也正是陈招娣临终前的托付,才最终让郎平答应出山,成为了自陈招娣之后拿起接力棒的女排新领袖,带领着中国女排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可以说,陈招娣的伟大,并非局限于其个人品德的伟大。
就像是袁伟民曾经教导她的那样,排球运动并非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就能夺冠,而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陈招娣记在了心里,所以成为了一颗哪里需要去哪里的螺丝钉,将升国旗和奏国歌立为了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拼命三娘的伟大与坚强,更能够看到所有女排姑娘们的坚持与奋斗, 而这也正是女排精神流传至今,依旧鼓舞着无数国人的真正原因!
老女排队员谁去世了
优质回答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队员中,陈招娣少将已经去世了。
陈招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亚洲女排的核心队员,为1979年第一次亚锦赛、1981年第一次世界杯、1982年第一次世锦赛和第一次亚运会的夺冠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4月1日下午,陈兆迪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时她58岁。北京时间4月5日上午10时许,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大礼堂举行。
扩展资料:
2013年2月,陈因患癌症住进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2013年4月1日上午,她的病情突然恶化,于下午3时死亡。
在女儿郭晨26岁生日的前两天,陈招娣去世了。陈昭娣病重时,郭晨一直陪在她身边,并通过她的微博记录了母亲最后艰难的岁月。
2月中旬,陈招娣病重住院。郭晨这样描述她:“我不会再坚持了,只要你不难受,我比谁都难受。”
4月1日13时55分,陈昭娣病情恶化,被推进手术室。郭宸写道:“我只能看着你被救。”
4月1日下午3点,郭晨写道:“妈妈一切都好,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只有快乐,还有两天我就要26了,你又骗我了,我不恨你,我还是爱你,妈妈我爱你。””
4月1日17点44分,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郭晨抱着母亲的军装叹息道:“如果有来生,我愿下辈子做你的女儿,永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招娣
女排将军陈招娣:为中国拿下5连冠,去世后郎平、郑海霞前来悼念
优质回答2010年,篮球名将王治郅与NBA合约到期,按规定,他应该马上启程回国,归属于国家队。但是因为各方势力纠缠,王治郅没有按时归队,把回国日期一拖再拖。
媒体对此大肆报道, 有关王治郅的负面消息一时铺天盖地的传来。
这时候,国家 体育 局局长向他伸出了援手:局长亲自出面斩断谣言,和王治郅积极沟通,最终,在她的帮助下,王治郅顺利回归国家队。
这个人就是——陈招娣。
陈招娣是家里的大姐,应该从她出生时就是了。叫上这个名字,显然父母对于头胎是女孩并不满足,于是给她取名为“陈招娣”。
果然,招娣拥有了许多弟弟妹妹, 白天要上学,晚上要照顾弟妹,还要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身边的同龄女孩子大多都是这样,上学、照顾家里,稚气未脱同时又爱笑爱闹。而陈招娣尤其喜欢跑步、打球这些 体育 活动,学校里每次办运动会都有她,获奖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她的文具大多都是获奖颁发的奖品。
这些都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些优点,改变了她的一生。
1972年的某一天,杭州市业余体校来到招娣就读的中学,希望招一批女孩子,培养排球运动员。
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进体校、训练、当运动员!招娣赶紧去报了名。选拔考核喊到她名字的那一刻,她紧张得腿都在发抖。教练发球时,她感觉到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耳朵边静静的,只有徐徐的风声。
她的眼里只有那颗排球,那颗雪白得耀眼的排球……
砰!
一个漂亮的还击!
这几乎是刻在DNA里的本能,如你所见,陈招娣有惊人的排球天赋,那个排球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灵动、鲜活。 凭着选拔赛上的出色表现,陈招娣顺利的进入了余杭市业余体校。
这个十七岁姑娘和排球的缘分,就这么结下了。在她往后41年的人生里,几乎每一项都和排球息息相关。
余杭市业余体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开始培养国家级运动员的老牌 体育 学校,是国家队成员的人才摇篮; 有不少的 体育 新星、夺冠黑马都诞生于此。
能进入这里学习,我是多么的幸运!陈招娣忍不住这么想。来学校报导的前几天,她刚去吃了小学同学王引娣的喜酒,她和自己一样十七岁,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匆匆嫁了人。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一个不了解的人。
喜宴上,男人们喝酒划拳, 王引娣和她妈妈在屋里狠狠抹了一把眼泪 。引娣妈妈爱怜的望着稚气未消的女儿,满眼尽是不舍和无奈。她知道,她们家这种条件,女儿除了嫁人别无他法。
招娣和妈妈在一旁看见,忍不住有些鼻酸。招娣拿眼睛偷瞄妈妈,她知道,好几条街上的媒婆早就盯上了自己,三天两头就在妈妈身边旁敲侧击,打听她的婚事。
可是妈妈从来没在女儿面前提过这回事,在招娣拿到体校通知书时,她比女儿还要开心,见着邻里街坊就宣布一遍女儿要进体校当运动员的光辉事迹,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女儿的好事。
送她来报道这天,招娣忍不住问妈妈: “妈,隔壁村好多女孩子都嫁人了,咱们邻居亲戚里我这个年纪的大闺女还待在学校里的几乎没有……妈,送我来这里,您怕不怕我给您丢脸?”
招娣妈妈一听,立马变了脸色,严肃地说:
“什么丢脸不丢脸?别想那么多,妈妈不怕!进了学校,要好好训练;记住,跟着老师认真学,千万要给我们家争光!”
陈招娣红着眼眶看着眼前苍老的母亲,这个中年妇人奉献了一辈子、忍让了一辈子,连自己嫁给谁、大女儿取什么名字都不能做主的人,今天终于争了一把、强了一把——就是希望女儿有出息、好好打球! 陈招娣记住了母亲的话,转身迈进了训练场大门。
刚进体校时,陈招娣什么也不懂,她只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反应去打球,完全不知道合理运用规则,和队友打配合、用巧劲儿。这里的女孩子有好几十个,她们都是为了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国青队而努力。
那里是全国的体坛人才培育中心,只有最顶尖的运动员才可以进入青训队 ,未来将会代表中国出战亚洲锦标赛、世界杯!一直到1972年,中国女排都没有拿到过一次世界杯冠军,不,别说世界杯,连亚洲杯冠军都不幸与之失之交臂……
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在1981年被打破了,而陈招娣正是这其中的核心人物。不过,在九年前,这个小姑娘还很青涩。她知道,身边的人有好多都比她优秀,有不乏从小就练排球,打得很不错却还是没考上青训队的。
招娣感到深深的压力,她知道自己不如别人,起步也比同学晚,从小户人家走出来的孩子,总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
青训队下一轮的选拔就在年底了,她决定一定要在这半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考上国青队!在很多考了好几年还没有通过的老校友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陈招娣用行动告诉她们,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愿意!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别人练两个小时,她练四个小时;别人晚上都去吃夜宵、看电影,她晚饭后一直在练球,直到深夜保安来清场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第二天,她依旧会踏着晨露,第一个到练球场。在别人都在吃早餐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新一天的训练了。
随着日复一日的训练,青训队的选拔赛终于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招娣进步神速,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顺利成为北京 体育 学院女子排球部青训队的一员。
"教练,我要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回头看着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姑娘,心里面有些暗暗吃惊。这个叫陈招娣的女孩子是刚从杭州体校选上来没多久的。初次见面,袁伟民发现陈招娣是那种典型的"杭州姑娘":瘦弱、水灵、眉清目秀。
他还想,国青队的训练和体校里可不是能相提并论的,队员们来到队里,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洗衣服,所有时间都在打球。有很多新来的队员受不了, 说现在睁眼闭眼都是排球、排球、排球,连吃饭都看起来是个排球形状……
所以他有些先入为主的以为,柔弱的陈招娣肯定坚持不下来,能不能到上场的那一天都还不好说。没想到,这个姑娘进队后, 跟着队伍过着每天醒来一睁眼全是训练的生活居然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好像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她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一样。
袁教练可能不知道,陈招娣确实是依靠这样的拼命练习才拿到青训队的名额。不然,她或许现在都在体校里混着。
“行啊,想练就练。”
现在是晚上十点,女孩子们从六点就一直打到了现在,所有的队员都已经精疲力尽,汗水把训练服整个打湿,紧紧地贴在身上。
女孩们连捡球拿回篮筐的力气都没有了,除了陈招娣。 她站到袁伟民教练的对面,沉着地摆出接招的姿势,眼神坚定而锐利。
“唰!”
随着一道破空声,袁教练气定神闲地扔出一个球,等着招娣去扑。按照队里的规矩,加练的项目是"救球"。
教练扔出一个球,你必须要把这个球接住,一直接到第十五个球为止,如果中间有失误,就得判负。判一个负,就要再救两个球来补,一直到补完才算结束。
这个目标对于已经训练长达四个小时的陈招娣来说,相当艰难 。当教练问出那个“有谁还想加训”的问题时,全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应声。而陈招娣,她其实能感觉到,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袁教练就不是很看好自己。
对于非常考验眼力和反应的排球运动员来说,招娣的直觉也出类拔萃了起来。她甚至可以极端一点肯定,袁教练有点瞧不起她。 他的情绪和表情里都带着对杭州姑娘的刻板印象和轻视。
恰好陈招娣就是个极其要强的人,想想他问问题时扫向众人的那轻蔑眼光,似乎还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了一两秒,她就气不打一处来!招娣今天就是要在他面前证明自己:我可以!
见那排球闪电一般飞过来, 招娣立马起身飞扑。别看袁教练扔球的样子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那球力道大得很。招娣为了接住这个球,生生摔在了地上。但是你的对手可不管你摔没摔到地上,于是,招娣马上起身,下一个球又飞到了眼前……
就这样,不带喘气儿的接了九个球之后,招娣再也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任凭第十个球掉在身旁。
“负一!” 袁教练的声音不冷不热的响彻在空旷的练球场里面。招娣一听这话,谁的暴脾气都该起来了,于是撂下一句 “我不练了!” 拿了衣服就往外走。袁教练还在扔球,嘴里不停喊着 “负二、负三、负四!”
招娣被满地的排球拦住了去路,气得大喊:
“我都说了,我不练了!”
“你想练就练,你想不练就不练吗?不行,今天必须练完!”
招娣红着眼睛看着他,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
“行,练就练!”
最后,在袁伟民的激将法下,陈招娣扑完了十五个球。这段充满个人色彩的奋斗经历,日后被人写成一篇文章《苦练》,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用以鼓励莘莘学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这篇《苦练》,也是陈招娣排球奋斗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正是《苦练》,让招娣在两年后入选八一女排队,代表中国走上国际赛场。
五年后的1979年,以陈招娣、陈晋芳、郑海霞、郎平为主要队员的首批中国女排队走上亚洲锦标赛赛场,打败日本拿下第一个亚洲杯女排总冠军。拿下这个奖项后,八一队不敢懈怠,马上开始着手准备接下来的世界杯。如果能在世界杯上夺冠,打断女排项目长期被巴西垄断的困局,那该是多扬眉吐气!
于是,经过两年后的训练,1981年,初代八一排球队参加世界杯的激烈角逐,3:0、3:0、2:1……一轮轮的淘汰赛下来,终于迎来了中国女排和巴西的总决赛。
这场最关键的比赛里,偏偏招娣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她的腰椎那块骨头,之前因为过度训练而落下了旧伤,因为比赛紧迫一直没来得及好好治疗,现在旧疾复发了。
中国的女排队,那时候人员还不够壮大,没有可场的替补球员了,如果招娣因为腰伤而放弃比赛的话,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她的选择任何人都能猜到:这位"拼命三郎"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
26岁的陈招娣强忍着腰伤上场,疼的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也坚持着,直到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扣!比赛结束,中国赢得了胜利!
女排姑娘们激动的拥抱在一起,而招娣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场上。颁奖时,是陈晋芳把她背了上去,亲手让她捧着奖杯,郎平对她说: “这个奖杯,理应让你拿着!”
接下来的五年,八一女排队开启了她们的全盛时代,中国女排缔造了在世界杯上五连冠的奇迹,直到今天都被世人奉为体坛界的不朽神话。
而陈招娣在五连冠期间, 因为左手受伤而吊着一只手上场,依旧赢得了比赛,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称。
2006年,国家 体育 总局以及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为陈招娣同志颁发少将军勋章。对于陈招娣来说,这是对她一辈子贡献与荣誉的总结。同时也是 体育 界的莫大殊荣。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美好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多此接受直肠癌手术的陈招娣还是没有抵抗过病魔的摧残,永远离开了人世。
陈招娣坚持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她拿到了世界冠军、当上了部长局长、得到了唯一的少将军衔,可是这些荣誉并没有阻止癌症在她的身体里肆虐,最终夺走了她的生命……
陈招娣走的那一年,也才58岁。和她同龄的郎平、郑海霞等人还活跃在女排一线,令人感到扼腕可惜。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女儿郭晨的陪同下走到生命终点。
随后,在郭晨为她举办的葬礼上,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王治郅等八一老将纷纷到场为她吊唁。国家 体育 总局,这个曾经答应过为陈招娣养老的单位为招娣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里面说:
陈招娣用自己的 健康 乃至生命换来了中国女排的繁荣昌盛,她的英年早逝,是整个世界排球史上,最大的损失。
陈招娣的生命最后半个月,一向坚强的她和女儿说:要不别治了
优质回答2013年4月5日的早上10点,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的现场,悲伤和哀痛笼罩了整个礼堂,连礼堂外的鸽子都莫名地失了声,似乎是感受到了现场沉重的气氛。
这里正在举行一位中国女排扛鼎人物的葬礼,到场的有她曾经亲密无间的队友,有女排主教练袁伟民,也有她最亲近的家人们。
而更多的人群则是围聚在礼堂外面,他们是礼堂里这位女排女神的球迷。这些人有的来自北京当地,有的从外地匆忙赶来,而他们来此的目的都是一样:再看一眼这位自己心中的偶像。
里面躺着的,是中国前女排国手陈招娣。
在中国女排健儿冲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十四亿中国人心中最大的骄傲时,陈招娣便是这支钢铁女子军团的关键人物,而她的离世,也成了举国共哀之事。
一直到陈招娣离世的最后时刻,这位曾经的女排将军都不忘关心女排的赛事,心系未来女排的发展和构图。
病痛折磨下,她也曾想过放弃治疗回家疗养,不给国家添负担,可最终,病痛还是夺走了这位女中豪杰的生命。
回首陈招娣这一生,她曾有过很多荣耀,比如世界杯赛的冠军队伍,又或者第六届人大代表,亦或者是少将头衔和女排教练,这些荣耀大多与女排之间关系密切,而陈招娣最引以为傲的还是女排将军的外号。
少将的头衔,女排运动员的身份,这两份分别是运动场和国家授予的荣耀,而在陈招娣心中,这两份荣耀同等重要。
时间倒转回故事的开始,还是在陈招娣高中那年。在1972年,陈招娣开始接触系统的排球训练,她在杭州市业余体校和北京体校青训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排球训练。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位后来的女排将军在初次接触女排时,竟也曾被认为是“没有天赋”。在教练的眼中,陈招娣算不上是天赋型选手,但是天赋和努力同等重要。
在家中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兴趣导向下,陈招娣坚持了下来,别人用一份的功夫,她用两份甚至三份。
早上五点,她已经早早在训练场蓄势待发,训练结束后,她依旧一个人留在训练场练习白天打不出的球。
这份刻苦劲甚至鼓舞了她的身边人,也打动了那位曾经说她没有排球天赋的教练。而最终陈招娣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支撑着她一直走到了最后。
一年后,陈招娣从北京体校青训队毕业,同年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且入选八一排球队。
八一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选这支队伍的运动员们既是运动员,又是军人。
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在运动场的战场上所向披靡,而陈招娣便是加入了这支英雄队伍。
或许正是因为出生军中,扎根于军中,陈招娣才会对部队有那么深层的感情。
在这支铁血队伍里,英雄辈出,而陈招娣也打出了自己的风格,被人号为“拼命三郎”,靠着这份努力,她成了后来打出中国的女排团队的关键一员。
宝剑终将出鞘,在袁伟民教练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这只养了许久的宝剑终于出场,从此,世界排球迎来了中国女排的时代。
秘鲁世锦赛,女排队3比0打败东道主,夺得首个冠军。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队3比0战胜美国蝉联三连冠的消息鼓舞了整个华夏大陆。
东京世界杯,中国女排3比1拿下巴西队。
再到前捷克斯洛伐克世锦赛,女排连战八场,连胜八场,拿下了属于她们的世界首个五连冠队伍荣耀。
女排的五连冠曾让这支队伍屹立于世界之巅,而女排精神,也成了一个形容词。
2006年,中央军委批准了陈招娣的少将军衔,这位曾和中国女排一同走向世界的女排姑娘获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大最重要荣耀。
陈招娣说,如果夺冠是一个运动员的最高荣耀,那么当将军就是一个士兵的最高荣耀,而现在,自己已经梦想成真。
正是这么一份特殊的殊荣,让陈招娣有了女排将军的美誉。
而事实上,在赛场这一特殊的战场上,陈招娣也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她觉得自己出自八一队,也是一名军人,是一名上战场的军人,只不过属于她的战场是国际的大小排球赛事。
每一场比赛中,陈招娣总是拼劲全力,带伤上“战场”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场比赛前,陈招娣的手臂受伤,所有人都劝她休息,可是陈招娣却强忍下自己的疼痛,配合着整个队伍拿下了比赛。
女排队员和少将的身份,在陈招娣的身上,完美地交叉到了一起。
可英雄总会迟暮,而曾经的女排将军,也会因为病痛的折磨苦不堪言。
在陈招娣从排球前线退下后,她也未曾真正离开过运动场,她成为了女排新教练,规划着新一代女排姑娘们的运动生涯,看着这些新生代的女排姑娘们,陈招娣感觉自己的心态也年轻了起来。
可是在雄图大志未曾实现之际,陈招娣却早早被病痛折住了步伐,她患上了直肠类癌,这一疾病折磨了这位女排将军生命的最后几年。
其实,这一切早就已经有所预兆,外界媒体曾多次报道陈招娣可能得了直肠类癌,而她的父母,姐姐以及弟弟都患有类似的病症,这一病症困扰了陈招娣和她的家人们。
两次大手术后,陈招娣的病情本来已经趋于平稳,可在几天后,她的病情却又突然恶化,她的状态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在她生命的最后半个月,一向坚强的陈招娣竟和身边朝夕相伴的女儿说,要不别治了。
一方面,陈招娣的病已经发展到了极度的恶化状态,病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 另一方面,陈招娣觉得这个病既然已经医无可医,那不如回家去,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最终,在反复的煎熬下,陈招娣没有挺过去,在五十八岁的年纪早早离开了我们。
2013年4月5日,陈招娣的葬礼正式在北京八宝山东礼堂举行。
送别那天刚好是清明,刚下的一阵雨仿佛是为陈招娣而下,从6点起,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的门口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人群聚集,他们有的来自北京本地,但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为了送别偶像,他们共聚此地。
女排夺冠一晃已经是好几年前,可对于这些曾经的铁粉来说,这却仿佛是昨天。
门口聚集的粉丝大多数已经人到中年,各种生活的压力本已经让他们抽不出多少空挡,可是得知陈招娣的去世,他们还是自发聚集到一起。
还有陈招娣曾经的战友们,那些共创中国女排奇迹的姑娘们也都来了,教练袁伟民,郎平,孙晋芳.已经不再年轻的女排姑娘们再次齐聚一堂,却没想到已经是天人两别。
在主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参加葬礼的送葬人群陆陆续续进场。后面跟着的女排队员们忍不住掉下眼泪,停滞了步伐。
袁伟民转过头来,对身后的队伍说了一句: “别掉队,都跟上”。
顿时,眼泪喷涌,这是曾经袁伟民在教导他们时常用的口头禅,而如今,她们都来了,可队伍却已经少了一人。
在悲痛中,葬礼一步步推进,可一切都已经结束,人群依旧久久不愿意散去,人们停留在这里,仿佛这儿有陈招娣留下的气息。
袁伟民和郎平们一同将一个花环裁剪,变成了排球的模样,其上写了“老女排全体队员”。他们相信,这是对于陈招娣最好的怀念和慰藉。
在陈招娣的遗体被火化后,她的家人们从陈招娣的骨灰中找到了数根钢钉,这些都是曾经女排的辉煌背后所要经受的磨难。
有拼命三郎之称的陈招娣从来不是娇柔之辈,在女排队伍里,她钉死在前线,为每一次进球而挥洒每一滴汗水。出了女排队伍后,陈招娣依旧是奋战在女排的一线,而这也是她能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少将殊荣的原因。
在陈招娣身上,“女排精神”四个字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旁人的眼中,陈招娣或许是一位女排名将,是一位军队中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可是在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心中,其实母亲也只是一位平常的母亲,而不寻常的地方,或许就在于陈招娣身上展现的女排精神,给自己带来的鼓舞。
郭晨在长大成人工作后,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选择了投身于运动行业,做了一名排球运动员,如今则是担任排球裁判。
这或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段佳话,可事实上,郭晨选择和母亲投身于一样的行业,甚至是同一种运动,的确是因为母亲的深远影响,以及母亲曾经打造的传奇,但是陈招娣从一开始,却不愿意女儿和自己一样,去从事运动行业。
而当年的女排姑娘们的后代们,其中有十多位姑娘,可是选择和母亲一样打排球的,也仅仅只有陈招娣一人。
一方面,在她们看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完全没有子承父业,左右自己女儿的意志。
另一方面,她们都曾经为排球付出过一切,也经历过这份痛苦,所以他们也自然知道这份荣耀背后的不容易,陈招娣不愿意女儿继续打排球,正是怕女儿吃不消这份苦。
再加上女儿从小就患有心肌炎,陈招娣更不愿意让女儿和自己一样从事排球运动。
其次,人们总是忍不住有对比心理,曾经打造了辉煌的女排姑娘的女儿,和母亲一样从事同样的行业,那是不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者不亚母亲风采,不管她们做的有多好,总是免不了被拎出来和她们的母亲做对比。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陈招娣不愿意让郭晨打排球,甚至曾经是坚决无比: “你不许去!”
排球给了她辉煌,可她却不愿女儿重蹈覆辙。
不过,在女儿的坚决态度下,陈招娣还是妥协了,而在陈招娣生前,很多场排球联赛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副温馨的画面。
郭晨在场边担任裁判,而在她后面,则是坐着她的母亲陈招娣担任比赛监督。
母女在同一片赛场工作,这也成了球场的一段佳话,而这也是郭晨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说到动情之处,郭晨忍不住掉泪: “我每次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总会出现,可是以后呢,她就这么走了.”
如今的郭晨依旧继承着母亲的事业,在赛事的一线进行裁判执法。
至于陈招娣的丈夫,如今则是在从商。陈招娣被世人称为女排将军,可见她对于女排和部队的特殊感情,而她最珍视的感情,也同样来自于部队。
在生前谈及自己丈夫郭小明时,陈招娣曾说: “我们是在部队认识的,他转业后开始下海经商,我们俩互不干涉彼此的工作,遇到事情一起商量解决。”
提到丈夫时,陈招娣脸上总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可本想白头到老的二人,最后却早早被迫阴阳两别。
在陈招娣葬礼当天,面对前来见招娣遗容的人群,郭小明虽然自己已经是忍不住红了眼,但仍在安抚大家情绪, “招娣给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的确,陈招娣这位女排将军给大家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女排精神一直到今天,依旧在影响着世人,而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给我们带来支持和依靠的女排姑娘们。
陈招娣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陈招娣因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队中的核心队员,为中国女排1979年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首获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4月1日下午,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陈招娣最后时刻
在女儿郭晨26岁生日前两天,陈招娣离开人世。陈招娣病重期间,郭晨始终在医院陪护,并通过微博记录了母亲最后的这段艰难岁月。
2月中旬陈招娣病重住院,郭晨用“我不再坚持,只要你不难受,看你难受,我比谁都心疼”来形容。
4月1日13时55分陈招娣病情恶化被推进手术室后,郭晨写道:“看你被抢救我只有看着,等着,加油妈妈,加油。”
4月1日15时郭晨写道:“妈妈走好,那个地方没有疼痛,没有疾病,只有开心,还有两天我就26了,你又一次骗我,我不恨你,我依然爱你,妈妈我爱你。”
4月1日17时44分从医院回家的路上,郭晨抱着妈妈的军装,感慨万千:“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女儿,永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老女排名将陈招娣,为祖国体坛做了哪些贡献?》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xinw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sqdfqjd.com/post/108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