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由于极端天气,造成 21 人遇难,伤亡为何会如此严重?有办法避免吗?
22日,甘肃一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早上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
据新华社的报道,在此次甘肃越野赛事故中,国内顶尖越野跑高手梁晶不幸遇难。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21人遇难,包括宁波江南百英里冠军梁晶
5月23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失联救援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通报,22日上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172人参加,截至23日上午8点,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0人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另有1人正在搜救确认中。
张旭晨表示,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张旭晨说:“在此,作为赛事主办方,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并对遇难人员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深切慰问。”
据新华社5月23日电:
记者从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失联救援指挥部获悉,22日上午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3时,已发现16人遇难,还有5人失联正在救援中。甘肃景泰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已发现16人遇难-新华网
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一直以来都成为众多跑者争相竞逐的热门,但是意外却层出不穷,出现意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这次甘肃的马拉松比赛,出现这么大的伤亡和失联事件,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最新消息和后续跟进怎样了呢?
如何更好的避免马拉松比赛参赛者的意外情况?
马拉松参赛选手应当做好哪方面的预防可以降低发生意外的概率?
如何避免?
2021年5月26号回答过一次,但作为一个成立了9年的赛事管理组织运营知识的培训机构我们有责任把更全面的见解分享给大家进行探讨。
正如我们的定位:橙光线自2012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为广大体育赛事组织者提供高效、服务于实战的知识服务。橙光线拥有国内顶尖体育营销专家资源,以深度行业研究为支撑,通过高水平的知识服务,促进体育赛事组织和管理知识在中国的广泛普及。
时隔一个月本着严谨的态度再来完善一下我们的回答。
当时我们的答案是:“赛事组织管理安全防范正确的做法,是在赛事策划阶段就把风险降到最低”这只是一个维度的答案。
本次迭代之后会从三个维度来分享我们的思考:
一、在赛事策划阶段就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在选手的角度应该如何安全地参赛和完赛
三、赛事组织方的医疗与急救安全措施
分享完正文之后:
1、会对本次参与分享的嘉宾做隆重的介绍,方便大家可以沟通交流
2、会对橙光线的赛事管理组织运营课程体系做介绍,帮助本行业从业者建立更专业的知识体系
所以本文会比较长(很长),有需要的可以看分享部分,没有需要的看正文部分即可。
正文:
近日,黄河石林百里越野赛的悲剧,让越野跑圈乃至中国体育领域都陷入了一片悲痛。痛定思痛,赛事组织管理安全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为了让赛事组织同行尽早听到来自专业的声音,橙光线邀请在野外急救、越野跑赛事保障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国际野外医疗协会专家及国际优秀越野赛事的组织者,通过三场直播分享赛事组织管理安全、医疗与急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一、在赛事策划阶段就把风险降到最低
以下是首期讲座——极地长征中国代表程远,以2003年创立至今一直在极限之地举办越野跑赛事的极地长征为例,分享「气候变化剧烈条件下的越野跑赛事组织安全管理思路和方法」。
*(下文根据直播讲座语音整理)
主持人:极地长征的安全保障方面主要有哪些挑战?它的赛事组织安全和风险管理和其他跑步赛事有什么不同?
程远:
极地长征面临的赛事组织管理安全保障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赛事地点的荒芜原始和对参赛人员的不设限。
极地长征四大沙漠系列赛事的举办地不仅有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南极,还有世界上最热的撒哈拉沙漠。沙漠中昼夜温差大,两极往往伴随大风。这些年组织赛事的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包括山火、地震、沙尘暴、冰雹、雷暴和风雪等极端气候。这样恶劣的环境给我们的安全管理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极地长征是一项7天250公里全程自补给自负重的多日耐力赛,是纯商业运作的赛事,而且我们对参赛选手不设置门槛。这样虽然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各种水平的选手参赛,但也给赛事组织管理的安全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未知的风险。要知道,极地长征赛事的安全保障压力不是一场马拉松的数个小时,也不是一场百公里越野赛的二三十个小时,而是七天七夜,时间跨度非常长。
因此,每场比赛前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我们都会和报名参赛选手进行细致的沟通,在官网开放选手专区,让大家阅读各种训练建议和专业的医学文章。作为全程自补给自负重的极限耐力赛,我们会在选手确认参赛的那一刻,立即给到他们必备和建议的装备清单供他们准备,并在比赛检录的时候一项一项检查。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安全地前来挑战,安全地回家。
相较与其他跑步赛事,极地长征在大自然中而非城市进行。大自然中不可控因素非常多,赛事进行中时刻充满着变化。因此,赛事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应该从前期规划开始,尽量做的系统而详细。
主持人:在赛事组织前期规划中如何提高越野赛对气候条件的抗风险能力?
程远:
以极地长征赛事为例,我们在比赛组织前期规划的过程中,第一是参考不同因素,对地点和季节进行选择。第二是选择赛道,我们会尽量给大家安排荒芜原始并有特色的赛道,但赛道选择的第一要素仍然是安全。我们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保证选手安全,这个最重要。第三是气候的监测,前期我们会观察区域气候变化,并对其实行有效监测。第四是保障信息传达,赛道上要有通讯信号、手机信号等。第五是救援计划,有没有Plan B?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和紧急事件时如何第一时间反应?安全预案的设定等等。
以上五点是比赛组织前期规划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选择相对温和的气候和举办季节非常重要,不同的环境下,保障的方式方法会有区别。这些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条件情况,再进行选择。
主持人:来自杨云的问题——在前期的赛事管理规划中,你们会如何评估赛事管理是否已经达到了你们的安全性标准呢?
程远:
首先,我们在选择比赛地、勘探赛道的过程,就是赛事管理进行了一个安全评估的过程。整个安全管理的概念要贯穿在我们赛事前期规划的每一个环节。
赛道是否有危险?赛道出现危机应当如何疏散?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有没有可以临时给选手提供庇护的场所?有没有备选赛道?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考虑到。
这里还需要注意,在举办大大小小各种比赛的城市和地区,当地有哪些资源可以给我们使用。比如很多比赛是政府主办的比赛,那么不同政府提供的资金不同,而且当地的救援条件也不同。
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团队的能力、经验,例如我们擅长在干热条件下办赛,湿热条件就不擅长,因此我们第一场湿热条件下比赛是找到很靠谱的合作方后才会考虑的的。
总之,我们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及可调配资源来综合考虑办比赛。其中安全问题一定是重中之重。越野跑赛事是个新生项目,大家意识不足或者赛事组织各方面条件不足,都会成为隐藏的风险。
这里需要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默认参赛选手都了解比赛危险,即便是很多取得过不少成就的选手,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参赛保护自我安全意识。因此对于选手的安全教育及对应急预案的准备,非常重要。
主持人:来自very good的问题——越野赛有没有什么可以兼顾安全与体验的最佳的长度距离呢?
程远:
越野赛的魅力之一,在于每场比赛各有特点。比赛距离越长,不代表难度越高。对选手来说,比赛难度有时与海拔、能力、个人耐受度都有关系。建议大家可以根据当地赛道的情况,多参考一些赛事案例,从而寻找合适的越野赛距离。
主持人:来自天堂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制定可操作的极端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程远:
要了解自己的资源,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进行取舍。比如,补给点最好能通车(或其他交通方式可到达的),从而保证补给能够顺利到达。如果这个条件无法满足,那比赛组织者就考虑重新规划赛道和更换补给点位置了。
主持人:来自杨拉松的问题——赛道作为越野赛的核心,如何选择、规划、评估线路?
程远:
以极地长征为例,我们的赛道的设计最核心的两个原则:
一是让大家有一个极致的体验。我们希望参赛者能够看到独特的风景,和感受到不同的特色。所以赛道的独特性和风景的极致美感是我们选择赛道考虑的因素。
二是赛事的安全性,我们必须考虑选手赛道上的安全情况。比如之前说到的气候,比如选手体力是否可以合理分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赛道规划的时间会比较长。一般来说,当我们对一个地方有了举办比赛的想法后,会提前2~3年去潜在目的地旅行,了解其相应条件。如果发现条件相对成熟,确定在这边可以承办比赛,我们就会先联系当地的合作方(甚至政府)合作探讨,之后进入正式的赛道设计状态。
比赛头一年,我们会花上一个月时间了解这个国家,然后花至少半个月的时间确定路线。因为我们的路线相对复杂,要考虑营地、补给站安置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去仔细寻找最合适的出发地和终点,让大家穿越更多的美景,看到更多的风土人情。
经过这样种种考虑策划,赛事开始前一年,路线就可以大体定下来了。
赛事开始前,我们路线团队会提前一个月抵达,重复上赛道,排除各种风险,然后赛前一周布置路标,并根据新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主持人:来自星哥、郝艳的问题——赛道准备的再充足,也需要急救医疗体系。构建急救医疗体系需要考虑什么?
程远:
首先,与当地政府沟通,考察当地医疗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和相关当地人员保持良好的通讯,以方便资源(如救护车)的调动使用。
随后,便是我们团队的赛事医疗体系了。团队的赛事医疗体系可以分为医疗体系和救援体系。我们的团队中共有20个人,其中有5~6位来自哈佛、斯坦福等医学院的医生,都是非常优秀的急救护理和野外医学急救的主治医师,而且许多医生都曾参加过极地长征的赛事,对比赛和选手的体验有直接切身的感受。他们可以帮助选手使用药品、输液,甚至动一些比较小的手术......这部分人员构成了医疗体系部分。
救援体系则是全员参与的。因为在具体的比赛中,赛道发生情况的地点位置不同,需要不同补给站的站长负责并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往往将有经验的站长分配在赛段中比较难走的区域。发生意外时,即使是全员动员的这样的一个体系下,我们也永远要分清楚谁是我们的key decision maker,即关键决策者。
主持人:来自Kk、Base、Jack的问题——如何提升参赛者的安全意识?如何有效地召开技术说明会?
程远:
一方面极地长征有一条使命:鼓励所有人去实现自己意义上的成功;另一方面选手能否参加极地长征,可衡量角度过多,衡量工作量太大。因此我们不设置报名门槛。
那么选手教育就很重要。
我们会先去和选手进行一对一沟通,从而了解每一位选手的基本情况(如参赛目的、训练水平等)。根据这些基本情况,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训练建议,带选手融入极地长征在世界各地的社群获取经验,帮助选手在未来更好的进行比赛。
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和严格的要求——为选手提供严格的装备清单!没有清单上列出的装备或者装备不符合要求是不可以参赛的。清单会提前1年或者几个月发给选手们,方便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在全球各地进行采购,比赛前带到赛地,经过我们的严格检查,才能参加比赛。清单的物品都有明确的建议,例如我们要求携带的不是保温膜,而是能够包裹全身的保温袋。
正式比赛开始之前,我们会进行一个详细的briefing,时间长达一整个上午。这其实就是一个技术说明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跟选手强调规则。强调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医生和赛道团队也会专门来跟大家来讲解一些特殊情况怎么办?通过细致的解决方案讲解,让大家心里有数。
我们还会鼓励选手们互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安全普及,也增强了选手的参赛体验感。
最后就是赛事组织管理中的保障,比如赛事间不断的进行巡逻,以便第一时间处理突发情况。同时我们会抽出人力专门关注一部分经验较少、需要照料的选手。
只有做好全面的准备,才能让选手真正地享受比赛。
通过程远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以极地长征为代表的国际越野经典赛事组织团队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路和做法。随着时代发展,越野赛作为新生项目,得到了越来越多参赛者的支持。面对复杂的野外情况,我们赛事组织管理人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和准备,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二、在选手的角度应该如何安全地参赛和完赛
2021年5月24日《越野跑赛事组织的安全、医疗与急救专题》第2期:《选手如何安全地参赛与完赛》 直播回放已上线。
*(下文根据直播讲座语音整理)
主持人:朱虹老师,您既在急救中心从事过马拉松的赛事保障,也作为国际野外医学协会的主任导师,对与野外急救非常的熟悉。从选手的角度,您认为最需要理解越野赛和城市马拉松在医疗急救方面的哪些差异呢?选手需要注意哪些风险上的不同?
朱虹:
在城市马拉松比赛当中,跑者处在城市道路,比较容易获得医疗资源。而越野赛事中:第一:无法及时地获得医疗照顾,没有那么多的志愿者、救援人员,离医疗场所比较远;第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且变化更多;第三:不光是医疗资源,包括补给等各种资源都是相对匮乏的。
这三点恰恰是国际野外医学所讲的野外急救特点,和城市马拉松赛是完全不同的。
再说风险,野外医学体系中把风险称为“可能性✖️后果”。在野外条件下,与环境、选手自身因素相关的风险可能性被放大,比如高温、低温、缺乏补给、水、食物等各种的问题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补给和治疗,后果也会更严重,比如造成失温、中暑、低血容量性休克、颅脑外伤等。
主持人:从安全角度出发,选手在评估选择参加比赛时,需要从赛道的自然条件、自身的条件、赛事组织方的资历维度评估。孙老师,您认为选手去选择比赛时,如何去评估自己的能力到底是否适合参加对应的比赛呢?
孙灵野:
选手需要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从简单的活动开始提高难度,感受到什么样的难度、受伤情况,仍在我的身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发现自身条件在不同难度比赛中的反应,循序渐进的了解自己对风险的承受力,再选择合适的活动参加。
首先,我们要提前去了解这个活动的赛道,如果赛道是有高风险、天气变化多变,或者比较崎岖,在夜间比较容易摔倒,那要评估自己的肌肉能力够不够,抗冻能力够不够,自己的野外求生经验能不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利地比下去,这些都需要考虑。
其次也要看赛事组织委员会在设置比赛的时候,保障设置是否合理。例如如果有一个CP点,除了直升机没有其他人能够把我从这里带下山去,就当下而言,我会没有办法参加这样的比赛,因为一旦受伤,至少需要救援队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我带下山才可以,否则风险太高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选手在某个地点可以跑长距离赛事,在其他地点参加相对短距离就一定OK。例如选手在一个地区曾经跑完50公里,到高海拔地区就即使10公里的比赛,也要考虑身体在高海拔的适应能力,一旦发生高原反应你身体能否承受?高海拔的天气变化特别快,前一秒还是艳阳高照,下一秒可能就是暴风雪,衣物、食物是否都能做好准备?赛道上有没有庇护所?这也是我们需要审视的。
最后还要看赛事组织委员会发布的相关赛事资料。比如说我会看赛事资料中,如果有一个点是离公路是最远的,那要去看一下撤离条件。假如说我的脚扭伤了,没办法行动了,意味着我就只能停在那儿等待人来帮助我,那有没有足够的食物来补充我的能量、足够的衣物来保证我身体的核心体温不下降等等,这些因素都是要考虑的。
大家需要学习、了解什么是风险。然后通过客观信息,预想这些风险,如果风险都有克服方法,那么就可以参加比赛了。
主持人:曹医生,从选手报名后到参加越野跑比赛之前,需要如何做准备提高自己的参赛安全系数呢?
曹深诚:
准备主要有四层:第一层是先确定自己参加比赛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挑战,还是为了取得名次?你的目的不同,你需要准备面对的风险、需要的抗风险能力、准备的东西是不同的。第二层是训练,分成体能的训练、技能的训练。 体能训练的话,要有跑步的训练,你起码要有长跑的能力。我们可能很多越野跑赛事的选手都是从马拉松开始的,但是例如一些百公里赛事有可能要通宵的,如果你平时没有通宵工作的能力就去比赛,肯定是增加风险的。 国内很多比赛都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形,技能训练最重要的是足踝稳定性的一些训练。如果爬升高度比较多的,可能会需要增加臀部、核心力量的一些训练。针对不同的比赛和不同的要求,训练有所不同,比如复杂地形的训练需要准备一些攀爬训练等。第三层是知识储备。 了解比赛存在的危险点,并针对这些危险学习相对的应对方法。比如说高海拔可能会碰到脑水肿,比如说在沙漠戈壁都碰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处理? 另外要收集信息,就是说赛前说明会、赛道信息、CP点信息、海拔、关门的时间等,比如说很多都是在快关门的时候容易出现状况,因为你会开始心急,且对关门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要做一些提早准备。还有补给点,组织方提供的这些吃的、喝的、用的是不是合适你的,如果不合适,要提早做一些准备。 还有比如换装点,你要准备好什么样的一些衣服去替换?还有你的备用路线、官方的撤离点在哪里等,都要提早准备好。第四层是装备准备。我不准备全部列出来这个清单,但是可以提示一些考虑要点,比如说预防失温会有急救毯,最好放在外套里面,避免被风吹烂,且更能保障保温效果。 比如长裤,只有急救毯是无法给下肢进行保温的,或者说用急救毯包住腿,你又会不好行走。所以是不是要准备一些薄的长裤,还有冲锋衣、防晒衣、吃的等基础用品等。
主持人:朱虹老师,您建议选手在赛事开始前1周、前1天可以做哪些准备提高安全系数?
朱虹:第一点是关注天气。很多风险都是因为天气而产生的,赛前大家可以提前一周从多渠道了解天气状况,要重点观察现在的天气和往年的平均天气有什么区别,以防范风险。天气对我们每个跑越野赛的选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是自身条件,监测例如HRV(心率变异度)、心率、血压等,可以通过手环一类的监控设备获得,也可以每天早上醒来,测静息心率。如果自身状态不好,建议就不要参赛了;第三点是物资准备,根据赛事组织方最新的提示,包括天气、补给点、检查点等情况,准备自己的物资。
好饿
主持人:孙老师,在比赛过程中的野外环境里,选手应该注意那些风险呢?
孙灵野:
风险评估是个非常系统性的思考。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大概的思路:
先以自身的安全、自身的伤病去思考,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哪些因素可以让我导致某些伤病?比如说摔伤、颅脑损伤、断胳膊断腿类似这样的伤,或者是环境带来的太冷、太热、高海拔病、大面积的晒伤、蛇虫咬伤,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的问题。
然后反推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活动中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这些情况的发生呢?
我们在做风险评估的时候,可能不同的体系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会把风险评估分为三大类:第一人为的因素,第二装备的因素,第三环境的因素。人为因素指错误的决策,会导致一些没必要发生的情况发生。比如提供的信息是否完整;装备因素主要根据比赛情况来准备,装备在关键的时候要能够发挥作用,否则急救毯一拿出来风一下就把它吹撕裂了也好、或者只能裹到到胸口这个部分,但风还不断地灌进来,这样的保温可能会没有效果;环境因素包括天气、地形以至于当地的野生动物。小到蚊虫叮咬,大到大型野兽攻击,这些也是我们要评估的。
主持人:哪些气候条件属于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是需要选手来去保持警惕的?
孙灵野:
我们在野外最容易碰到、比较容易致命的气候问题,就是身体失温了,身体真的是没有办法承受低温,神经系统会慢慢的关闭起来,人就会出现生命的危险。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些因素我们得想到。
比如说我们要去一个高海拔的地方比赛,天气预报说这个地方的温度大概是10度,但是赛道上CP点最高的时候可能与本地有1500米左右的一个高差。那么我们就要去思考:
首先海拔每上升1千米,温度都会下降6度,你要做数学题;再来就是降了6度之后,你把自己暴露在某一个大风的等级里面,还有一个风寒效应,就是说气温的温度跟你实际上身体感受到的温度不一样。这个时候我要准备比赛,可能要准备0度的环境去比赛,而不是单纯的看天气预报10度而已,要把风寒效应等等都要加进去。
反过来如果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温度大概只有28度,但是一看湿度95%,那么就要考虑到湿热效应,就是说当湿度太大,你出的汗没有办法更好地排出,核心体温一直在升高,所以中暑、热衰竭等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看的。所以过冷、过热、高海拔是我们在野外最常见,容易让你产生致命的问题。所以大家务必要在这些方面多多的评估,多的了解。
还有雾就会降低能见度,冰会让你自己产生比如滑倒的风险,增加出现外伤的概率,能见度不好的时候,我们为了安全,要知道哪边是悬崖,走的时候经过悬崖的部分要特别的小心。
有很多体系都会告诉你一些躲避雷电的方法,这里我做一些简要的提示,有一个原则叫做30/30原则。当你看到闪电,然后开始数秒,数到30秒之内听到了雷声,意味着雷电发生的地方离你太近,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始躲避雷电了,此时不要让自己变成最高的东西,不要靠近最高的东西,就会好一点。
所以想到这些风险的存在,反推也会受哪些伤、生哪些病,然后来问自己我能不能够承担,我觉得这个是很关键的。
主持人:朱虹老师,您建议选手怎么样去识别、发现自己的潜在症状,尽可能的去自保呢?
朱虹:
主要看人体维持生命的三大关键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可以通过心率观察, 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休克,也就是说灌注的压力不足。休克可以通过呼吸和脉搏来判断;呼吸系统一般除了在高海拔有这种缺氧的情况下,普通地出现呼吸系统的问题不太常见,除非是胸外伤;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人的情绪会发生变化。这里的情绪变化表现为语言能力、反应判断、感知能力等变化。如一个话多的人突然不说话了。
这三大系统要非常重视,一旦出现问题,选手应该无条件退赛来保证生命安全。
神经系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一个系统,神经系统出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比如情绪上有异常,比如平时话特别多的人,现在话不多了,或者平时不多话的人的话特别多了,包括语言能力、反应判断、感知能力等等,都叫做神经系统出问题。
例如有跑友反映在跑的过程当中,眼睛只能看到面前一根管状,只有管子里他能看得见,管外都看不见,这种叫管状视野,视力的改变也是神经系统出问题了。
对于越野赛来说,我们就关注三大关键系统就可以了,这里最应该关注的神经系统稍微复杂一点,可以去观察语言能力、反应能力、情绪有没有变化。
主持人:曹老师,选手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到应该退赛的节点了?
曹深诚:
很多人理解的风险只是一个概率,但其实风险不只是一个发生率的问题,是发生率以及后果。我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如果你买了一双新的登山鞋,在城市里面发生水泡和在野外里面发生水泡的机会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在野外发生水泡的话,后果就会比在城市里面发生后果更严重。
很多时候很多人在比赛当中有一些症状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我熬过去就好,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个事情继续发生后,继续发生下去以后的后果,我们能不能承担?
一般来说,有一些症状出现以后,我们要做一些自我判断,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在当时实地可以处理好的,都还好。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症状,是不可以逆转的,它一直发生你没办法改善的。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你要考虑退赛的这个时候。
比如说三大系统中你的心脏在疼,如果你休息一会儿或者跑慢一点,不疼了,或者说你的呼吸困难,放慢一点以后改善了。当然可以考虑暂时不退赛。但是如果你休息了以后,你减慢以后,甚至于你坐下来休息以后,也还是有这种心疼,会呼吸困难,这个时候你不能改善的时候,就是三三大系统的问题了。
三大系统还有什么问题?比如说你会不会产生幻觉了?幻听了,然后没办法集中精神了,你没办法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力去继续你的行走的话,这就是一个有可能对生命有危险的问题。
另外一个,痛的问题会不会导致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例如有可能你扭到脚踝,非常疼痛,肿得很厉害,那会不会有骨折、韧带的撕裂,会不会完成了这次赛事以后,受伤的部位就不能够完全恢复?当有风险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我们能不能承担这个后果,考虑这个时候是否要退赛。
主持人:可能会出现选手自己觉得可以继续,但是赛事组织方让你去停赛,或者说通知整个比赛中止等等情况。孙老师,您觉得选手应该怎么去看待这样的情况?
孙灵野:
退赛是每一个选手很多时候都很难接受的,我千里迢迢来这个地方,然后现在你告诉我比赛中止了。这是主观的、情感上的东西,可以通过你自己的知识积累去分析,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去考虑,如果我要继续去比参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一个后果。
唯一能够解决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多去学习,多去了解关于风险的知识、风险的体系。然后尝试用比较理性的方式来说服自己,其实这样真的是对我来说是比较安全。
当然也要看赛事组织方来设置规则的时候,风险保障体系设置得合不合理,慢慢的随着行业的发展,赛事组织方的风险评估标准跟选手的风险评估意识,如果是同步的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那就可以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主持人:在赛事整个过程当中,选手到达终点后,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呢?
朱虹:
过了终点之后有这些常见疾病:第一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在奔跑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身体肌肉紧张,会把大量的血液集中在我们的核心区域。那么你过了终点之后,一停下来,肌肉一放松,大量的血液回到肌肉当中,身体核心区域的血容量相对就会下降,这时候就会产生休克,甚至导致心搏骤停,所以在半马终点前后,尤其是终点后的心搏骤停偏多,就是这个原因;第二是失温。奔跑是运动,身体产生热量。跑完停在休息区,如果不及时去更换湿的衣服并补充热量,便存在失温的可能性;第三是横纹肌溶解。如果你的小便是暗红酱油色,就有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可能。
我遇到过两例发生在休息区的心梗,这两例病人跑步时都没事儿,一停下来反而病了。因此过了终点运动员不一定安全。运动员在刚刚跑完后不要立刻停下来,要慢走慢跑一段时间。进入休息区后,运动员和保障人员都应该关注休息区状态,一避免意外发生。
主持人:中国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如深圳这样较为发达的城市又如何呢?野外急救知识普及率是什么情况呢?
朱虹:
就急救知识普及率来看,在发达国家是比较高的,有的在40%,甚至于高达60%,而我国仅达到了1%,就深圳地区而言,在我们努力下达到了3.1%,2000万人口中有60多万人接受了急救知识普及,AED也是在全国各个城市当中是安装的最多的。
我们还在努力,希望未来急救知识普及率能够更高,我国能够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社会急救体系。
孙灵野:
从时间的纵向对比来看,中国在野外急救这方面做的越来越好,10年前很多人还对野外急救箱没概念,现在大家都学会如何准备急救箱了。
从其他地区的横向对比看,我们与北美这种起步较早,社会急救体系完善的地区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北美,这基本上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社会标准,要在国外参加任何的比如说户外活动,你是一个户外教练也好,户外领队也好,你要参加一些比较大型的户外的赛事活动也好,你必须具备这个资质,才可以持证上岗。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希望能够唤起大家的认知,共同来推进行业的发展。https://appysqvewu34081.h5.xiaoeknow.com/mp/eyJpZCI6MTg1MTU2MH0
更多问题与解答,欢迎进入上面直播回放链接,学习完整内容:
1、野外应急救护有哪一些基础原理和知识,是选手们最好都一定要去了解的?
2、对于一个相对来说没有太多急救知识的人来说,比较简单的能够发现身边的选手出现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3、从选手角度如何判断环境条件已经达到退赛或终止比赛的标准?
4、失温是否只有在气候低温条件下会发生?
5、"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快速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应该坐下停止还是尽快继续移动?什么样的补给在此时能有帮助?
6、如何识别自己、他人的失温症状?
7、如何采取正确的救护方法?
面对一场比赛,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由于越野跑赛事与城市场景的马拉松赛事在风险因素、风险概率上有着大量差异,正像孙灵野老师说的,选择参加越野跑赛事的选手需要户外知识+急救能力+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身边有参与越野跑的朋友,这期直播请转给他/她,野外环境,每个细节的知识都可能事关生命。比赛前,我们做好万全准备,比赛中即便遭遇意外临时退赛,也要做好心理建设,让运动成为生命中暖色的光彩。
三、赛事组织方的医疗与急救安全措施
2021年5月25日《越野跑赛事的安全、医疗与急救专题》第3期:《国际野外医学协会、深圳公益救援队专家访谈-赛事组织方的医疗与急救安全措施》直播回放已上线。
*(下文根据直播讲座语音整理)
本期直播探讨从医疗急救、救援团队角度,为赛事组织者提供的医疗与急救安全措施建议,包括以下议题内容:如何理解马拉松及越野跑赛事之间医疗急救体系的差异?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中有哪些要点?急救站的设置有哪些原则?急救站的人力、设备、物资规划有哪些要点?医疗急救志愿者需要安排哪些培训?医疗急救的赛中监控、巡查与指挥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提升选手自我保护意识?
第一部分探讨议题包括: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中有哪些要点?急救站的设置有哪些原则?
主持人:昨天朱虹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解了马拉松赛事、越野跑赛事一个是城市环境,一个是野外环境,面对的风险不一样,那这对医疗急救体系的要求有什么差异呢?
朱虹:
首先志愿者服务方面:作为救援和保障的志愿者,第一要有在户外的自保能力和生存能力。第二要有对伤患进行评估并长时间照顾伤患的能力。这两点是对救援或者说保障的志愿者来说的。
其次越野赛的医疗保障的队伍方面:有三点要求:第一是对自然条件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第二是要对有限资源的调配能力。第三是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的运作能力,包括通讯、运输等等。
主持人:在参加过赛事医疗急救保障的过程中,请问你们观察到保障较好的赛事,在筹备医疗急救体系时有什么特点呢?
赵强:
目前赛事医疗体系的构建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主要由医疗急救志愿者构成,包括救援队、或者一些有医疗急救经验的志愿者;
第二种模式是主要由医疗卫生体制内、120体系的院前医护人员来担任;
第三种是两者相结合,就是医疗志愿者加上医护人员。这两者如何结合、结合起来后决策机制如何建立是其中的挑战。
在越野跑赛事中,可能医疗急救志愿者的作用比以医护人员作用还要大。所以在不同的场景里边,他们的建议都应该被听取,相互借鉴,而到底由谁来指挥,则应该看具体场景。
朱虹:
我觉得最理想的模式是赵老师说的第三种结合模式,以上海马拉松为例,我仔细观察过2016年、2017年和2019年上海马拉松的急救体系,它的急救体系就把医疗志愿者、120、还有院内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上海马拉松的医疗总指挥是市卫健委委派的,马宏赟老师非常专业,也能够包容医疗志愿者。2016年有4支医疗志愿者队伍,后来是三支队伍。三支医疗志愿者队伍、120的队伍、6家后方医院的人全都在一个医疗指挥站里,能够做到多支医疗团队的信息快速传达以及指令的快速执行,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主持人:彭老师,您认为做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时,最关键的目标是保障紧急情况的处置吗?
彭新远:
赛道医疗救援重点只负责紧急情况处置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救援在赛事组织里是兜底行为,是安全的底线。所以在考虑救援时,需要从赛道踏勘、路标设置、通讯覆盖乃至基站架设、人员疏散计划等大量赛事组织细节进行全盘考量。我们要在赛前将极端的状况考虑到,先把例如赛道天然固化的风险降低,再来确定我们的救援力量、救援点位的设置,力量的配置,能不能够覆盖住赛道目前还存在的这些风险。
建议组委会要在追求赛道体验和风险管控方面取得平衡,不能为了追求赛道的体验而忽视风险。
主持人:做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之前,需要先收集哪些信息呢?
彭新远:
首先,越野跑的系统性风险分为赛道、天气、运动员以及赛事组织四个方面。非系统性风险,可分为意外、突发事件、还有失误和道德风险四个方面。
其次,赛道评估需要踏勘、收集分段、爬升、下降、关门时间、CP点的设置等等详细数据,来计算在哪个区段选手可能出现比较大的体能方面的问题,或者赛事的一些风险点在哪里,我们会做一个很详细的表,例如在2018年高黎贡超级山径赛收集数据的时候,我们计算的量超过几千条数据。
再者,在评估赛道的风险时,赛事天气的风险我们考虑的比较多,其中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冻雨、雷暴、浓雾,还有山区的小气候、风寒效应等等。针对天气,我们主要是考虑热的方向和寒冷的方向,高温路段我们会放黑球仪,在夜间的路段或者是低温路段我们会放风速计,评估赛道上的黑球指数、风寒效应的体感温度,以便有效预警天气方面的因素。
最后,越野跑最大的关键因素是选手,所以我们会对一些赛事的选手甄选提出建议、或者同时赛事组织方在赛道、人员选拔、补给点设置、赛道通讯保障、赛道医疗保障设置、赛事关门和收容方案、赛事应急预案,以及紧急状况决策机制等等我们都要进行考量。我们对赛事进行风险系数评估,利用海因里希法则将风险数据进行测算,评估出来赛事出现极端严重事件的可能性,以此来配置救援保障力量。
主持人:在做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时,需要考虑哪些非”医疗“专业方面的工作?
彭新远:
我本人也参与过一些越野跑赛事的策划。首先,比如路标的问题,包括夜间路标、路标设置方向等等。我一直在强调组委会就是在越野跑赛道规划的时候,应该要将信号盲区标识出来,用国际上通用的信号旗,或者是明显标识的方式告诉大家,你现在已经进入无人区或者没有信号的区域,那么你应该结伴而行,而且采取安全的通过方式,避免受伤或者出现风险。
其次,我们要清楚就是说以目前招募选手的平均能力,赛事最大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下撤点位置,是否存在疏散压力?我们要考虑到投送和运输方面的问题。
第三,我们建议在湿滑路段安装喇叭,夜间安装青蛙灯,在大段无人区配备避难所和收容帐篷。我也建议在赛前培训中加入医疗和自我保障知识。
再者,还有包括强制装备的安排等细节都是非常关键的。少了一个细节,对于选手来说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最后,那么对赛段赛道路标的查漏补缺,管控的人员一定要到位,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还有包括我们说赛事的计时系统、选手的定位系统等等。选手的定位系统由于天气或者低温电力的原因无法通联或者准确定位,我们怎么样去开展搜救,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到的。
总之,作为应急救援人员,我真的是非常能够理解赛事组委会投入了巨大的心思,很多功夫其实是对外面的人来说看不到的。
主持人:在越野跑赛事医疗急救体系规划时,在“医疗”、“救援”两个专业方面的工作如何有效地整合专家力量,以定制更合理的计划?
孙灵野:
在赛事的保障当中的流程不外乎:有人出现问题了,我们现场要对他进行医疗急救;然后把这个信息回报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判断这个人需不需要救援;把他从现在这个地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后送到哪里;等他后送到相关的地方之后,120急救系统就可以把这个病人接上120的救护车;然后拉到相关的医院里面去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是一个流程。
在这个流程里,我们仔细想一想:现场的志愿者要懂得急救的知识,还要能够跟赛事组委会的指挥中心进行沟通,可以理解彼此的语言,可以判断事情紧急还是不紧急,重要还是不重要?如果既紧急又重要,我们就要动用比较多余的资源去处理这个事情。
如果这个人需要紧急下撤,我们就要请后方的救援队伍,从某一个地方去把伤患送下来,护送的时候考量到风险,用什么样的护送方法?时间点怎么样去考量?那么我们要懂救援知识来做出判断。
然后送到120的车上,还要跟120的救护人员来做交流,要拉到什么医院去进一步救治,因为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专科的。
这里最主要的就是志愿者、指挥中心、救援队、120都要进行相关的前期沟通,要统一彼此的语言,当我们在交流时用什么样的语言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比如,当一个志愿者在现场打电话跟指挥中心说:“刚刚有个队员摔倒了,我看到他腹部有淤青”,我们后方的指挥中心,觉得这个事情是重要的,是紧急的吗?如果只是听这样的语言,很多人都觉得淤青可能是有内出血,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表皮的碰撞,就是皮下淤青而已,所以可轻可重。
但是,受过训练的人,他们看到这个淤青,我们昨天讲过三大系统的判断方法,看到他的生命体征正在出现代偿,脉搏越来越快,呼吸越来越快,皮肤颜色越来越糟糕了。这时候的志愿者可能就会通报指挥中心:“对不起,刚刚这个病人摔倒了,通过判断我怀疑他有内出血正在发生。”
指挥中心听到内出血这三个字,就马上可以做出判断。救援体系护送的时候,就知道我要用最快的、最安全的方法护送下来。120听到这件事情,后方也做好相关的准备—比赛的选手是谁?他在报名的时候什么血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病史等等?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很好的连接,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如何决策需要保障响应的医疗问题类型、优先级呢?
彭新远:
首先注重的说是确保通讯的保障。如果是有无人区的话,我们也会加强信号的中转,来确保无人区的通讯是没有问题的。然后来保持在确保通讯的情况下,随时甄知赛道上发生的情况,在赛事组织上一定是赛事的组织和救援频率分开,同时救援的呼叫需求大于赛事组织。
从医疗等级来说,处置是由指挥中心的医疗官、包括像卫健委或者说是在指挥室里面负责医疗的最高人员和赛事总监一起确定救援的等级和安排救援的力量。我们是希望能够有最终决策权人在现场,能够和我们救援医疗一起,最终确定整个决策的优先级和流程。
主持人:彭老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依赖历史气温做医疗急救的体系保障准备,例如偏高温的时候重点准备应对高温的医疗物资?
彭新远:
像我们在过去的越野跑赛事中,出现过根据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判断出气温是比较高的,然后发生突然降温的情况。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和山区小气候突变的关联性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我们赛事组织方必须要清楚赛道所在区域的气候变化,很有可能和长期的天气预报是有偏离的。我们可以用专业的APP和其他方式来做评估。
那么在救援队,除了在现场有救援队伍之外,我们一般还会在后方,在深圳大本营建立后方指挥部,他们可以通过雷达图、通过飑线天气的进展提出天气的预警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前方做好预测。
除了天气之外,选手的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都会造成站点的设置、交通的安排这方面的缺漏。那么这种时候我们怎么办?首先是建议大家一定要有备份,一定要有应急方案,包括在救援方面,我们也是一定要有应急的快速反应力量,在第一时间在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把快速反应力量投送过去应对紧急情况。
主持人:彭老师,如何规划急救点位和人力配备呢?
彭新远:
在医疗急救点的设置上,组委会一般会选择专业的医疗力量在CP点或者是SP点进行医疗处置。按照我们说的医疗分级,有些选手经过简单的医疗处置之后能够恢复比赛,有些的话需要退赛等等。
在各个站点之间,我们是需要在一些有风险的点、根据赛道要求加大AP点也就是应急急救点。在国际越野跑协会的安全建议里,它叫二级医疗急救站。那么我们是至少两人以上的应急急救点作为整个医疗系统的支撑,也是赛道上的应急力量。
处置所属赛段的紧急状况,我们会根据比赛的进度,将不同地方的AP点或者说是应急力量进行合理的调配。在后半赛段加密AP点的配置来应对比赛后段更多伤情的突发情况。那么同时我们一定要配置多个具备野外搜救能力和野外医疗处置能力的快速反应小组或者应急小组,一般都是专门在高发路段,或者预测交通去往各个站点、赛段都比较便捷的地方,放置这样的点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
主持人:赵医生,您如何考虑补给站在医疗急救体系中的作用?
赵强:
一个好的比赛,补给点的配置、补给的数量和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比赛有科学的补给,在这个比赛里面出问题的几率就会降低。
那么如果说这补给站设置的不合理,或者是补给的数量有问题,在比赛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说水的补给设置,还有食物、能量胶的补给,如果不够合理的话,可能反而有可能会增加这种增加这种比赛的风险。
比如说水在那里,它只有纯净水,而没有电解质的摄入,特别是越野赛里大量的出汗,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劳累性低钠血症。
所以补给的数量还要根据参赛人员的数量以及当天天气情况,你要做出有应急预案,比如说天气突然寒冷,那么你在有些补给站是不是要增加热食?天气非常热,是不是也要增加一些东西?这都是在越野赛里面,我们需要去注意的。
主持人:朱老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确定配备哪些急救设备、物资的原理是什么?
朱虹:
这里我们要分成两种点,按照救援队的习惯,一种叫CP点,配备专业的医疗资源、医生、护士和救护车,另外一个就是AP点,急救站点像我们在深圳百公里, 两个CP点之间会有若干个AP点,AP点的间距大概三四公里就会有一个,AP点的急救人员往往都是在行走的,所以这个时候的资源就要特别精简。
这时候我就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对付热,对付热我们可以有冰袋,然后有水,这时候并不是说要多大量的水,是同时我们会让他们带口服补液盐,当你遇到热相关的问题,可以用这个水冲。
第二类是对付冷,我们一般是保温毯,还有我们会准备50%的高糖。
第三类是针对外伤的,我们一般为了方便使用,直接用碘伏棉棒,然后还有纱布绷带。
还有第四类是内科,防范最大的风险就是心率骤停,那么就是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它的数量和AP点的距离,还有反应的时间、速度有关系,但是我还是建议任何一个AP点都配备一台AED的。
主持人:赵医生,在医疗急救体系中,哪些关键的决策者需要一起协作,保持密切沟通?
赵强:
在比赛过程中,如果说发生这种紧急事故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好几个决策者都在现场一起,这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也是最高效的方式。所以说我们在保障高黎贡的时候,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的指挥同时在一起快速制定出方案。医疗指挥配合当地的医疗救援体系(120的医护人员),这样的话才能更高效。
在我们救援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决策者包括了赛事的指挥、应急救援的指挥医疗官,以及当地医疗体系的负责人,在一起办公,一起指挥,可以保持密切的沟通。
像越野赛可能需要24小时,甚至像高黎贡是两天到三天的比赛,一个人是顶不下来的。所以我们会把这个分为AB角,比如赛事指挥有AB角,这个人已经值守12小时之后,由B角来替换他,当然他们之间有很好的交接,每个职位都有AB角,才能更高效。如果说只有一个人来负责,那么当他休息的时候,沟通就会出现延后。
主持人:来自CXZ和走走停停的问题——彭老师,在医疗急救体系中,资源的数量如何配置更为合理?有哪些原则?
彭新远:
按照我跟救援队培训的时候说的,100米一个人是最安全的保障,就不会有人摔倒了看不见,也不会有人迷路,但这对越野跑赛事来说是不可能的。
密度和效率需要平衡,我们在物资上是这样准备的,在人员上也是这样,根据赛道的特性,在赛道交通便利的地方,可能我们用当地的志愿者或者招募的志愿者,或者说是具备简单医疗处置能力的志愿者;在高风险的路段,我们可能安排具有救援能力的救援队员;在一些常规AP点上,我们安排具备医疗能力的救援队员,他在野外能力这方面可能会稍微欠缺一点。总之我们是根据我们赛道的特性,还有AP点的规划来去招募人员或者配置人力资源。
同时我们也要根据通讯和交通的状况,和根据这个地方的可到达性等等去考量。在某个赛事上我们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运动员他到了AP点,他就走不动了,选手距离下一个CP点,还有几公里但确实走不动,怎么办?我们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在资源配置上我们都要去跟组委会沟通,就是说尽量在某些站点上放一些当地的人员,他们的交通、车、补给这块都比较方便安排,这样也能够给到救援队员或者是应急保障人员一定的支持。
主持人:赛事的应急指挥体系是怎么运作呢?要注意什么呢?
彭新远:
赛事指挥体系的重点是负责赛事的运营,特别是发枪之后,这个赛事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走得很顺?每个点的物资够不够?所有人员下车的车辆配置到位了没有?伤员的撤离有没有完成?等等。
应急救援指挥更多的是预测,处置紧急发生的状况,那么在赛道上我们出现过由于沟通不到位,水库放水淹没赛道导致选手塞车,甚至存在危险,我们要紧急的封闭赛道等等。这种时候我们救援力量和赛事方的配合就非常关键了,整个信息是必须完全打通,非常透明的。任何影响安全的信息和内容都要能够第一时间回到指挥中心,而且所采取的应变措施也要第一时间能够下得去,这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讯保障上面,有比较高的要求,覆盖信号盲点,确保在这种时候通知到所有的运动员,并通知所有工作人员来应变这些可能的状况。
赵强(医疗官角度):
我们对每个信息都要去甄选,不要认为是错误信息,忽略他,每条信息都需要认为是重要信息,直到核实了,才能保障安全。
从医疗官的角色来说,如果我坐在应急指挥部,我最想知道的是在现场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伤员到底是什么情况?你做了什么处置?现在处置之后有没有改善?这个病人紧急而不紧急,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问题?这是最关键的。
所以如果说有可能情况下,对于医疗志愿者以及赛道的医护人员,希望我们的语言是在同一个认知里,因为非医疗人员对医学的术语和医疗人员对于医学的术语会有一些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我要知道他能快速的判断出这个人紧急还是不紧急,这样我就可以在现场快速去做下一步指令的下达。
朱虹(专业急救机构角度)
在越野赛事的专业医疗机构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它有独立指挥官,也就是说这个赛事相对比较大,或者该区域的卫生行政部门比较重视赛事,他会派一个指挥官来指挥赛道的专业医疗人员以及救护车。但这样的情况我见到的不多,更多的是见到的是越野赛的举办城市或者区域一般没有那么重视,一般提供几辆救护车或者提供一些数量的医务人员给到组委会。那么这些人往往就在组委会当中,相对像散兵游勇。赛事总监不直接指挥他,医疗志愿者队伍也不指挥他,这样就是容易出现漏洞。
我最建议的就是在每一个医疗专业医疗站点以及每一辆救护车上,放医疗志愿者团队的对讲机。换句话说,让医疗总监来统一调配他们这些资源,这是我的第一个提醒。
第二个提醒,实际上一些选手是因为伤患送到专业医疗机构内部,这个时候赛事方或者说赛事总监、医疗总监往往够不到医院内的信息。而每一个医院都会有总值班,事先在赛事前和医院做好沟通,获取总值班的电话,如果遇到稍微危重的病人,直接和总值班来获得沟通和信息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我这里提醒无论是赛事方也好,还是救援团队也好,要学会和专业医疗机构、120的救护车以及专业医疗人员来进行统筹,在一个频道上说话。
主持人:赵老师,赛事方与救援队协作要注意什么呢?
赵强:
赛事方要想把赛事做好,肯定去多方面去考量来保障赛事的安全。他会去在当地选择志愿者,或者是更专业的就是救援队伍,要相互了解,去了解救援队的各项能力。
当然救援队也要去了解赛事方到底靠不靠谱好不好沟通,他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沟通顺畅,那大家合作会比较流畅。
赛事方要给救援队尽可能提供便利,因为现在民间救援队大部分都是公益组织,很多都是没有太多经济来源。赛事方需要给救援队提供保障的基本物资,医疗用品是赛事方需要去准备的。当然还有为全队提供赛事的交通补助,因为他们需要用车辆把人员送到各个站点,甚至需要有机动组的车辆配备,这些也是需要去考量的。
主持人:朱老师,怎么选择定点医院呢?协作、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朱虹:
城市马拉松也好,越野赛也好,都会有去选定点医院,定点医院需要选无论是离起终点也好,还有中间的下撤点也好,在距离上相对近的区域内的比较好的综合性医院,全国的医院分一、二、三级,之后又分甲、乙、丙,那么最好的是三级甲等医院。
那么在类别上还有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首先是要选级别相对高的综合性医院,但也应该去了解这个区域内的专科医院,也就是比如说深圳治疗蛇咬伤的是深圳市中医院。这两类都要考虑。
我还有个提醒,越野也是相对极限的运动,越野赛当中遇到的病人在我们日常诊疗当中可能遇到的不多,比如说失温,要提前和定点医院做好沟通,请急诊科做好相应的应对方案。比如说中暑,我们要用冰盐水,如果本来现在天气并不是很热,急诊科可能就没有准备冰盐水,所以要提醒他们准备,主要是过冷过热的对应方案和物资储备。
第二部分探讨议题包括:急救站的设置有哪些原则?急救站的人力、设备、物资规划有哪些要点?医疗急救志愿者需要安排哪些培训?医疗急救的赛中监控、巡查与指挥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提升选手自我保护意识?
主持人:孙老师,越野跑赛事配备的医疗志愿者需要什么样的资质呢?
孙灵野:
我们希望在每一个点的志愿者能够达到的目标,是在最快的时间,给予需要救治的人最准确的救治,以及沟通最准确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想,越是离城市、离120急救系统能够把病人接走的地方比较远的地点,相对来讲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我们就需要能力较强的志愿者。
在国外保障这种越野跑比赛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员都经过野外医疗急救训练,都有野外第一响应人(Wild First Responder)的资质。
在国内,这些知识慢慢在普及。但是还没有完全普及之前,我建议只要离城市比较近,例如还有交通路线,配备的志愿者资质是至少能够会 CPR心肺复苏,因为这是致命的,在黄金抢救时间4~6分钟内,我们希望能够有人马上去实施心肺复苏,马上用AED除颤,就很有可能有机会让病人醒过来。
如果地点在野外,相对来说时间比较长才能够获得120的护送,我们希望志愿者的能力稍微高一些,至少在CPR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些野外急救和野外生存能力,这样就可以在现场做野外急救处置,还有野外生存,在野外照顾伤患,还有一些判断性思考的能力跟总部沟通:“现在应该怎么办?情况有什么变化?我觉得这样做可以……”等等来做讨论和沟通,让总部、指挥部可以做出最准确的决策。
还有更复杂一点的野外,例如高海拔的野外、极其遥远需要特殊的工具才能够到达的野外环境,比如说直升机才能飞得过去、一般救援队都没有办法拉下来的,像悬崖的底部等等地方,我们可能就需要除了有野外急救能力、医学能力,还要懂得救援,通过综合判断,才可以对现场进行很好的管理以及及时的救助和沟通。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来部署,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主持人:朱虹老师,在这些志愿者到位之后,我们需要组织哪些培训呢?
朱虹:
以深圳公益救援队做的2018年的高黎贡超级山径赛的比赛保障为例,当时我们从深圳过去了大概是28个队员,深圳公益救援队一直应用国际野外医学的评估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前提下,我们会做三大块的培训:
第一个就是行政培训,行政培训主要说的是分组、岗位、通讯、遇到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我们会把事件分成红、黄、绿等级,会介绍分别的处理流程、不同的预案是怎样的。
第二块是关于外伤和环境培训的,外伤出血、扭伤、肌肉痉挛,那么还有自然环境应对,主要讲的是过冷、过热的救治。
第三块是CPR和AED,必须人人要过关。
这三大块的培训我们会在赛前进行,总共用时要一整天。
主持人:如何通过赛前准备,提升赛时的应急响应能力呢?
彭新远:
首先,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执行的透明度,所有站点的站长、志愿者的组长,还有应急救援 AP点的队员,还有医生等等,他们都要清楚发生某一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上报给谁?我的通讯频率是怎么样?越透明越公开,效率才越高。
在比赛之前,我们给组织委员会或者说给组织委员会各个站的站长做行政培训,告诉他们救援应急流程,提高沟通效率。明确沟通流程,只有流程清晰、汇报语言精准,事情传达清晰,然后下达执行才能非常有效率。
其次,我们要让我们的队员读懂越野跑赛事,到了赛道的值守点上,能够读懂环境,了解工作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风险。我们一直在强调前置风险的排除,当你发现风险要提前预判,要告诉组织委员会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赛道湿滑提示,路标遗漏提示等。
若发现更危险情况,那么临时改变赛道等等都是需要的。包括对某些运动员的状态进行监测,记下他的号码,告诉下一个赛段的保障人员关注这个人的状态。如果到了站点出现状况,尽快通知他下撤等等。我们要求保障人员能够具备预判能力和阅读比赛的能力,我们要比越野跑的选手更懂越野。
主持人:彭老师,天气对越野跑赛事的影响特别大,您建议赛前、赛中预测、监测采用什么方法?
彭新远:
在赛道上天气是系统性的风险,不管是路跑还是越野跑,天气都是非常关键的风险因素,必须要慎重对待,目前我们主要是从热和冷的方向去考量。
热,我们是从WBGT指数来做判断,根据我们在赛道上的天气和湿度的分时段预报,然后利用工业的WBGT表格推算出赛道的 WBGT指数。我们一般是在比赛前一天公布,给选手提示,当有高温风险时可以提高警惕,指导自己的配速,同时也了解高温区间,能够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
在寒冷方向,就是风寒效应,我们是用温度计和风速计来进行判断,风速我们一般会挂风速计。之后,我们利用风寒效应的表格来评估。一般我们有后方指挥中心团队负责监测宏观气候,例如冷锋、 飑线、雷达图,它可能对赛事所处地区的微观影响,提前做出一些预判。
越野跑最重要的天气影响有冻雨、雷暴和大雾,一旦发生这三种灾害性天气,那么从救援的角度来说,我强烈建议中止比赛,就是从2016年香港100就可以看出来,即便是最高、最强的选手,他在大自然的这种突变情况之下也是不堪一击。我们从其他的文章可以了解到,越是顶尖的选手,他的体脂率越低,在低温的情况下是越没有办法应对的。
天气的监控中包括海拔的因素,上升1千米,温度下降6度,我们都会提前做出这种判断。要求队员随时监控天气的变化,包括降水。如果是沙漠戈壁赛事,我们也会要求增加 WBGT黑球仪的布点,随时监控赛道的变化,尽可能做到赛段天气变化的预测,或者温度的变化。
当 WBGT指数高于18超过一个半小时以后,选手发生中暑和电解质紊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赛道的风险也明显增加。我们在高黎贡、2017年深圳百公里越野跑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明显的赛事选手成绩预期比比实际的要差,体现在高温赛段时间过长,选手明显掉速,且出现抽筋或电解质紊乱,甚至轻度中暑的情况。
如果这个问题持续走高,就要考虑预防热射病。所以监测的话,我们跟赛事医疗系统、赛事总监都要充分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准备比较充分,也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赛事组织方一般都会比较容易采纳我们的建议。
主持人:来自SL的问题—长距离越野赛事组织委员会如何对选手身体状态进行监控?
彭新远:
例如UTMB使用的软件是通过分时预测的方法,国内一些赛事芯片也具备这样的功能,就是通过对选手的配速、越跑赛道的地形等等分析,判断他将要到达下一个CP点的时间,如果时间差异非常大,我们判断这个选手可能存在某些状况。像戈壁之眼之类的软件,如果选手长期不动就会有一定的报警功能等等。
主持人:赛事方对于赛事过程中医疗急救团队自身的保护需要注意哪些呢?
彭新远:
我们在培训的时候一直强调确保自身的安全。除培训之外,我们还设置专门的安全员,要求队员检查自我防护,在越野跑比赛中,进入到野外环境的队员要求必须佩戴全套个人防护头盔等装备,如需要,一些技术装备也要携带。
在野外开展搜救,例如巡线工作,一定要团队合作,避免独行,确保安全。而且一定要做到根据工作时间,做好轮换和休整,避免出现疲劳作业。
在一定情况下,我们会把前面已经休整好的队员放到后面的线路上去,来降低这种长时间工作。因为从越野跑的赛段来说,越往后的保障点的人员,他的工作时间是越长的。
最后一点我们也要通过团体保险来为自己的队员提供保障。
主持人:朱虹老师,如果资源有限,多个问题突发优先级应该如何排序?谁来决策如何动用什么资源?
朱虹:
在越野赛或者路跑赛事当中,经常会有同时发生多个医疗应急事件的可能性。这时我们会对事件进行分级,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我们会通过三大关键系统的评估来看事件是否危及生命?是不是紧急而重要的?
紧急而重要的事件,我们会定为红色。重要但是不紧急的,我们会定为黄色。那么一般的不紧急不重要或者紧急不重要的,我们会定义为绿色。把事件分成红、黄、绿之后,优先处理红色的事件。动用赛道上的救援队伍和医疗资源,是由赛事总监来做出决策的。
主持人:各位老师,您们经历过的赛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推荐?
朱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我们会做手卡,一般赛事救援队伍都会有相应的工作证,我们就把手卡做完了之后贴在工作证后面,那么手卡上有红、黄、绿三级的预案,你如何去呼救、向谁呼救、要做什么?这个是我们在赛事保障当中觉得非常有效的小方法。
此外还有一个很好的整理思路的方法,国际野外医学中叫SOAP表格,就是把病人的主观、客观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做出分析评判和治疗计划。我们深圳公益救援队,就把国际野外医学的SOAP表格借鉴了。它不仅可以提醒队员要做哪些事情,而且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在病人的交接上和转送上特别有用。
孙灵野:
有丰富经验的赛事组织委员会和机构,随着很多届比赛不断的积累,熟悉了自己组织比赛的流程,他们可以做志愿者手册或者工作人员手册,手册里面除了有责任说明,还有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看流程,例如第一时间联系谁等等。
赵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卡在紧急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出现一个比较严重的伤患到你面前,很可能突然间也会脑子一片空白。所以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评估系统,把它写在本子或者手卡上面,在紧张的情况下把卡拿出来看一看,就知道下一步我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彭新远:
组织委员会在路标的设置上可以更丰富一些,就像崔老师提过的,国外的马拉松赛事会用路旗来警示,那么越野跑赛道也是可以用这种方式,比方说有动物或者悬崖等等,我们可以做出一些警告信息,不至于干扰比赛,同时又能够给选手比较醒目的提示。包括夜间做反光路标,有些地方挂青蛙灯或者小喇叭之类的,都是比较好的做法。
主持人:如何提升选手自我保护意识,是需要赛事组织委员会不断努力的,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其他赛事的做法。
崔英善:
越野跑本身和马拉松对选手的要求差距非常大,国内已经有几百人都去跑过UTMB,其中的竞赛规程大家可以借鉴、研究。高黎贡超级山径赛的中文规程,基本上和UTMB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赛事的竞赛规程中,会书面明确要求:参赛者要有在山区具备自我保障的能力,知道如何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面对这些恶劣气候条件,包括夜间、风、寒冷、雾、雨、雪;也要懂得在单独一人的情况下,如何掌控和管理由于在高海拔、消化、肌肉、关节疼痛等引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需要承诺完全知晓,帮助跑者克服上述困难和障碍不是组织方的职责;要完全了解在山区参加此类活动的安全,是取决于跑者自身适应遇到或者可遇见到的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越野跑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注意,选手的教育要做在前面,它本身是高风险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在UTMB、高黎贡都强调半自助的概念,半自助就是它还是有补给站的,半自助是说在这两个站点之间有能力自助。且要求全程携带所有的强制装备,一旦发现没有是要取消参赛资格的。
在你离开每一个补给站的时候,要确保你携带了足量的水和食物,确保自己能够坚持到下一个补给站。
在选手教育的过程当中,沟通需要非常准确,大家也要去注意。
以站点设置为例,在UTMB的表当中,很清晰地列出了各个站点功能、距离、海拔、预计时间等数据。
以强制装备为例,大家可以看到UTMB、高黎贡的强制装备中不只是列出要带手机,还明确说明要安装并激活赛事指定app, 不只是列出要带防水外套,且明确说明标准。
此外,在UTMB的选手提示中,我们看到明确说明在赛道上不要在最高点停留;如果没有看到任何路标的话,马上回去找上一个路标,一定要一直保持在赛道上;可能会疲惫的话,在开放的户外睡觉是非常危险的等等。
所以对赛事方来说,除了做好自己的技术体系之外,也一定要做好选手沟通和教育,要让选手预期的赛事和你所交付的赛事是一个标准,否则,双方不只是失望的问题,而是可能出现各种风险。
主持人:彭老师,医疗急救团队会在哪些情况下提出对于选手退赛、调整或者中止比赛的建议
彭新远:
赛道如果发生突发情况,比如山地滑坡、泥石流等等。这种的话肯定是要强制中止比赛的。从天气状况来说,最大的风险是冻雨、雷暴、大雾、暴雨。特别是有这种溪谷或者山间路段,暴雨达到一定级别之后,我们要强制建议组织委员会立刻中止比赛,或者缩短赛段、调整赛道。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极端,如果发生安全事件,组织委员会本身流程预案里也是必须要做准备的。
主持人:来自张柱量@阿来亲子的问题——请问如何通知参赛人员退赛?
彭新远:
首先是先要告知每一个站点,然后迅速通知在站点的运动员。如果说是某个站点宣布中止比赛或者改变赛道的话,要尽快通知已经到达的选手。
其次从站点已经出发的选手,我们要马上启动紧急的通联,确保人盯人的方式。如果没有传达到,我们会用追拨的方式隔一段时间拨一次,因为可能信号不好、或者由于什么原因没有来得及接听等等,那么一定要确保通知到。
如果是有信号的地方,或者说有其他联系方式的,我们就会短信或者微信通知。那么确实完全联系不到,我们可能就会预判选手已经进入高风险区域,我们会紧急启动搜救的预案,就是安排搜索小组先进到赛道里,找到失联的选手后把他带出来。
主持人:孙老师,您建议赛事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掌握或了解哪些医疗急救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孙灵野:
第一是急救技能,如果是越野跑,希望有野外急救知识和能力。
第二是救援能力,就是以低风险的方式来护送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还是需要风险评估的思考能力。
在组组织委员会这边如果安全官具备这三个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处理各个方面急救的人,处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沟通。救援队跟他说护送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他可以沟通做出判断。在比赛开始之前管理整个安全体系的时候,他有思辨的能力做赛事的风险评估,面对风险实施安全管理,用思辨的方式去参与并做出决定。
主持人:来自Napster的问题——是否有专家或机构有兴趣和志愿组织包括越野、马拉松在内的体育赛事应急、急救领域的行业组织,并制定通用赛事安全、急救类的标准,并针对细分项目制定各分项标准并进一步形成认证体系?
崔英善:
大家可以看到这一本指南,这个是在美国所采用的马拉松及跑步赛事的安全指南,共216页,这已经是第6版,从2015年开始,每一年都在更新。橙光线合作的赛事安全与风险管理的讲师Kyle McLaughlin,此前在纽约路跑协会,现在是Tough Mudder的CEO,他在2017、2018年就是这个指南的作者。
这个指南背后的组织机构叫NCS4,2006年就成立了,它的名字其实叫观赏型体育安全中心,本来研究的是职业联赛为主。
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的爆炸案震动了整个行业,此后美国的各大马拉松、路跑赛事、医疗机构、警察局、消防局派出代表,组建了马拉松和跑步活动的安全委员会。而指南的撰写有上百人共同协作,他们都贡献出了每一个环节中他们认为最恰当的做法建议。
在这个指南216页里,内容包括:赛事风险评估方法赛事日规划,包括从计划的制定到人员的配备、志愿者的管理、第三方的管理、证件管理、车辆控制、人员移动、跑者行为政策、防盗、交通车辆管理、大众安全事件、医疗的准备、合同当中关于安保的条款等等大量细节。应急的整体规划,包括如何去规划应急方案?怎么样去启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有哪些,救援团队需要什么样的物资和车辆?天气准备、赛道的调整怎么做?赛事的延迟如何做?赛事取消怎么做?如何去做救援?如何去把人疏散?如何去考虑安保风险?包括说遇到有害物质怎么办?青少年活动如何去做这种应急项目的规划?三C系统,即指挥控制与通讯系统,包括指挥体系如何建设?通讯如何保障?指挥中心如何运转?如何去做配备人员?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平台?如何保障信息技术安全?如何保障公众信息告知?等等教育、培训及认知提升, 包括如何推动公众认知?当出现一个事件之后,如何去做赛后的调查?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如何做公众信息告知?如何去做人员的培训?如何去建立标准和认证?等等
这是美国的同行在经历了一个惨痛的危机事件之后所形成的东西,这个文档是每一年都在更新的。特别感谢今天Napster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做这几期直播的时候,也碰到一些同行在主动的提出我们一起来做标准,我看到很多的专家都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相信之后这样的标准在中国哪怕说没有达到216页,但至少应该会有一个雏形。
主持人:来自比戈的问题——想请问越野赛急救几大医疗保障系统中,最关键的急救系统是什么?
孙灵野:
只要把病人送上救护车了,那么后面的程序都比较放心了。因为有专业的人士在专业的环境。比如说救护车和医院里面有更多的设备,然后让病人受到最完善的救治,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病人受伤地点以及送上救护车之间,这个环境是最重要的。
开始产生伤病的时候要做现场的处置,在护送的过程当中,既有的伤病可能变得更严重,也会因为既有的伤病来产生一些新的伤病。
例如本来伤者腿只是扭到不能走路,现在要被担架抬下去,但是因为不能走路,所以伤者没有办法更好的产热。如果没有做好保温措施,可能在5-8个小时过程当中被雨水打湿,然后被大风吹着。我扭伤了腿不会让我致命,但是在救援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就可能让我致命。所以最困难的就是在受伤和120到达之前的部分,需要重点去思考和处理。
主持人:来自胡国强的问题——赵医生,越野赛如何设定急救时间目标?
赵强:
理想情况是我们能越快到达伤员身边是最好的,越早给伤员施救是最好的。但是越野跑和路跑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根据赛段、保障人员的能力以及现场的环境、地势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地方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只能靠两条腿。我们只能把这个时间点尽可能的缩短。没有办法将它设定成时间目标点。
在路跑赛事中,在现场处置完之后马上转移上急救车,而在越野赛事里,你在现场所需要做的事情可能更多,并且要思考的问题也会更多。例如病人后续有可能的发展程度,发展到出现什么情况的时候,我下一步的措施是怎样的?需要怎么办?在这种野外情况下,去思考的问题和城市环境有很大差异。每个案例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给出时间目标,只能说越快越好。
主持人:来自公主猫的问题——请朱虹老师从规避较大风险的角度,给予组织委员会几条前置工作的建议。
朱虹:
第一个建议是要重视医疗急救保障,因为我所知道的很多赛事对医疗急救保障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投入有限,救援队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会束手束脚,包括人力配置上难以到位等。
第二要建立联合指挥制度,赛事总监和医疗总监要在一起联合办公,尤其是要给医疗总监足够大的权限,比如我们的医疗总监认为天气不适宜,提出中止比赛,要听取他的意见。
第三一定要关注天气的变化,就像一些APP都有更详尽、更小区域的天气变化,需要密切关注
主持人:对您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我也想特别提示所有的赛事组织委员会,相信今天能够来听我们直播的人,都是希望能够把事情做好的人,重视安全保障上的投入,是赛事安全的第一步。
我们到底认为安全值得我们投入多少钱?有的组织委员会会在人均10块钱的投入和50块钱的投入之间选择10块钱的投入,但是它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
从组织委员会来说,保障投入中的人力、资金、时间,都是你所要去做的决策。如果这一点没有去决策清楚的话,做再多的方案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朱虹老师提出的是在赛事安全、医疗与急救工作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正文完结。感谢每一位读者,让我们一起,将这些事关生命的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让我们的赛事、选手更安全,让更多人能够安心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接下来会分享,有需要的可以查看:
四、会对本次参与分享的嘉宾做隆重的介绍,方便大家可以沟通交流
五、会对橙光线的赛事管理组织运营课程体系做介绍,帮助本行业从业者建立更专业的知识体系
四、会对本次参与分享的嘉宾做隆重的介绍,方便大家可以沟通交流
主持人介绍
崔英善
体育赛事管理领域名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橙光线合伙人
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长期深入地在奥运会、亚运会、亚洲沙滩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青奥会、NBA,国际羽联赛事、国际高尔夫赛事、越野跑品牌赛事、马拉松赛事等各类不同运动项目赛事的实战前线,对体育赛事管理深层规律具有深入的洞察。
曾就职于全球著名体育营销公司八方环球12年,历任咨询总监、赛事总监,其间曾为体育组织开创的赞助收入及为赞助品牌谈判、管理的赞助资金总额超过3亿美元;作为TNF100 2010-2011年在中国的赛事总监,协同客户为该赛事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运行模式、全面的管理体系与标准,带领团队推动其迅速成长为户外及跑步界的标杆赛事,由此启动了中国户外越野跑的发展。
2012年创办橙光线,并于2013-2016年初担任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战略顾问,为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战略、标准和制度基础。
自2016年以来,她持续不懈推动中国体育赛事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开发设计了中国首个马拉松赛事管理培训、结合深入丰富实战经验设计了赛事市场开发、赛事赞助管理、赛事高效团队等培训课程,并与纽约路跑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在中国推出了赛事的风险管理、品牌管理等培训,均获业内广泛高度评价。2020年,她推动了线上“橙光线赛事橙长中心”的建设,致力于通过在线知识服务进一步促进赛事管理知识的广泛传播。
嘉宾介绍
朱虹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主任导师
深圳市急救中心医生
深圳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顾问
1992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4年开始在深圳市急救中心工作,也因此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和急救场面,参与救援了深圳舞王火灾、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等一系列事故,也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在20年的急救工作中,是一名急救医生,也是一名现场的急救指挥官,也是急救培训的负责人。在一次次的塌方、火灾、地震的救灾中,在一次次户外救援中,开始思考如何在灾难情况下更迅速、准确的判断和救治。因此,和国际野外急救医学开始结缘。
孙灵野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总经理,主任导师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第一位华语领导级讲师,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中国区总经理,也是中国户外教育先驱阳朔大地部落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热衷于登山,攀岩,冲浪,滑雪等各类户外运动。为了推广户外安全理念,伴随着连续不断6年亲赴美加的学习,将“野外医学”的概念引进中国。
孙灵野老师曾受邀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鲍登学院教授野外急救课程,因为拥有丰富的急救经验,于2014年2月作为汕头大学南极科考队的医疗顾问赶赴南极考察;游历综多国家,熟谙不同形式的户外运动。除此之外,也担任过高海拔高山向导、攀岩教练、体验式培训导师、大型户外比赛组织者等,另负责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温哥华冬奥委会的项目管理。
曹深诚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主任导师
上海天坛普华医院外科主管
国际搜救教练联盟(IRIA)急流救援技术教官
专业赛事急救保障团队OSMART的领军人
现任上海天坛普华医院外科主管,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主任,曾参与编写教科书、专业编著及科研文章等。于2015年受「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及骨科运动医学会」(ISAKOS)邀请参与学术会议,并获得「教父奖学金(Godfather Scholarship)」。
曹医生多年来担任多个运动队、户外俱乐部及自行车协会医疗顾问及技术顾问,现任上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医疗顾问、上海企业自行车联盟首席医疗官。北京奥运会任兴奋剂检查医疗主管,后为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解救队队长、上海自行车联赛、上海铁人三项赛首席医疗官,曾参与的重要赛事医疗保障有世界黄金田径大奖赛、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WEC世界耐力锦标赛、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节目等。为不少世界级别运动员及艺员诊断及治疗。
曹医生曾经为香港野外定向代表队在亚洲及太平洋赛事获得亚军,同时是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教练、香港运动攀登总会攀岩教练、AASFP高级私人体适能教练、PADI潜水救援员,一直为不同的团体和机构教授户外活动技巧及野外生存技术。
赵强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主任导师
深圳市中医院急诊外科医生
深圳公益救援队医疗辅助队副队长
他是一名医生,从事急诊创伤外科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是一名急救知识的传播者,先后取得了国际创伤高级生命支持ITLS讲师,美国心脏医学会BLS讲师,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讲师,多种多样的实际案例丰富了授课内容。同时也是一名救援人员--深圳公益救援队医疗辅助队副队长,参与了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海南风灾等多次灾难和野外事故救援行动,对于灾难和野外的不确定性有灵活的应对措施;各种大型赛事活动中担任医疗官,风险和综合评估是必备的技能。
彭新远
深圳公益救援队信息指挥中心前负责人
2009年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队
2010年-2012年盐田“为爱奔跑”
山地马拉松应急救援指挥
2016年深圳百公里越野赛应急救援指挥
2016-2018深圳国际马拉松深圳公益救援队应急指挥
2017年大鹏新年马拉松应急救援指挥
2017磨房深圳100国际越野赛应急救援指挥
2018年高黎贡超级山径赛应急救援指挥
参加过超过50次救援救灾行动
作为国内最早搭建信息指挥平台的队伍,他和深圳公益救援队信息指挥中心是国内民间救援队伍中救援指挥领域为数不多的“技术流“。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专注于普及在医疗资源匮乏的、比较荒凉的地方,如何去实施这些野外急救技术和病患照顾的技能,协会起源于美国,在1983年成立,已经有了大概40年的历史,每一年在世界范围之内培训超过8000名的学生。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SRVF),其前身为深圳山地救援队,由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发起,是一支自发组织,全部成员均为志愿者的民间专业救援队,自筹建以来就积极参与救援和重大灾害响应工作,也是中国最早参与越野跑赛事救援的组织。
联合会设信息指挥中心、特勤部、行政外联部、技术培训部、志愿者部5大部门及山地救援队、高空救援队、医疗辅助队、城市搜救队、水上救援队、应急通讯队6支专业队伍。
五、会对橙光线的部分赛事管理组织运营课程体系做介绍,帮助本行业从业者建立更专业的知识体系
我们围绕马拉松的体系包括:
1. 马拉松赛事管理系列,包括:
-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入门》
-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进阶》
- 《马拉松赛事志愿者管理体系》
2. 《赛中的医疗急救保障运作》
3. 我们的小鹅通中会上架的国际马拉松案例系列,包括柏林马拉松系列、纽约马拉松系列等
4. 电子书:橙光线组织翻译的国际田联路跑指南
以上内容关注VX:橙光线赛事橙长中心,即可获取
总学习路径建议:
1. 自学能力强、有大量的体育赛事管理经验,只需要了解马拉松这类赛事怎么组织,建议读橙光线组织翻译的国际田联路跑指南,橙光线专家审校。关注VX:橙光线赛事橙长中心,即可获取
2. 没有体育赛事管理经验,希望名师指点循序渐进
- 建议从马拉松赛事管理系列录播课开始,按以下顺序
入门
-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入门》
-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进阶》
- 《马拉松赛事志愿者管理体系》
- 基本学习完毕后,再报名石老师的《马拉松赛事管理训练营》,其优点是现场演练、很快能获得同行业的同学资源。
- 在疫情前,橙光线还会提供国际讲师打造的安全与风险管理专题课程,包括参加橙光线在纽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现场组织的赛事总监观摩项目。
- 橙光线的免费直播也值得关注,经常有相关的干货
开启赛事人学习之旅~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sqdfqjd.com/post/202.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